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篇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 1

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以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第4段由战争转向治国方略,得民心,得“人和”才能得天下。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

七、反馈练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1851/986323886739.html

更多阅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十八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及工作单位李彦明 大社学区小屯学校教材分析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急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

声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为网友王者为她战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