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之于北京,远不止“疏解”那么简单。
不少人注意到,在公布“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北京率先提及疏解效果,然后才说到经济发展等,可见疏解的紧迫性。
但从另一角度看,在多家大型企业外迁后,要想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就变得更加不易,再加上环保压力持续增大、养老需求愈发迫切等等,可以说未来的五年北京在多方面面临大考。
欲见招拆招,《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给出了多个破解难题之法。
创新护航经济中高速增长
《建议》中明确,北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大幅提高。
为创造新的增长极,北京提出要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保持经济增速,北京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具体看,北京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链条,加强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中关村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品牌。
对此,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宋教授也曾公开表示,未来四大产业聚集区将对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形成有力支撑,包括:中关村西区的智能硬件聚集区。
以北航智能大厦为核心的集成电路的产业聚集区;以软件园为代表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军民融合的特色化产业园。
“上述4个方面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将成为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宋教授说。
业内分析师认为,要想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通过完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政府创新服务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财税政策扶持机制等方面,来为各类创业创新活动开路。
力保PM2.5浓度持续下降
上个月,北京市公布今年前10个月北京PM2.5累计浓度下降至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后,业界纷纷表示,出乎意料的改善速度,让曾被看做不太可能完成的2017年浓度下降目标变得不再遥远。
然而,接连两次长时间重污染天气却让未来的治污道路充满变数。
为表达北京对大气治污的坚定态度,《建议》明确,“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对各类污染源实施综合治理,减少空气重污染天数,确保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
而此前,北京市委常委会已经细化制定了新的环境发展目标,该会议审议通过并即将发布的《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
北京确定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取得重大突破的目标。

其中,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大气治污方面,《意见》提出,到2020年,北京大气环境质量要得到有效改善,PM2.5年均浓度比今年下降15%左右。
而这也是继2012年北京设定2017年比2012年年均浓度下降25%的硬性指标后,再次设定空气质量五年任务。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不论是《建议》提出的任务,还是细化的目标,对于各项治污措施已经逐渐见顶的北京来说,实现起来难度都相当大,“通过更严格的监管和惩处,充分发挥已出台措施的实施效果或将是未来五年相关部门需要主要解决的”。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