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力感_Jasmine 无力感

“习得性无助”简单介绍来源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1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1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1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定义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症状  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1个人消极的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在诸多造成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当中,最显而易见、可预测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战争、饥荒、旱灾都会造成1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大屠杀时的集中营幸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现代社会中容易造成习得无助感的环境则有:精神病院、孤儿院或是安宁疗养机构。当人类得到习得无助感时,他们通常会从3个角度来处理问题,也就是:个人(Personal):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普及(Pervasive):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永恒(Permanent):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上述这三点看问题的角度,通常被称为「3Ps」,这3个论点同时也帮助了具有习得无助感的人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不过有时候,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类也有可能自动走出习得无助感的枷锁。在著名小说《歌门鬼城》(Gormenghast)中的主角泰特斯·格兰(TitusGroan)原先是一位消极处世的贵族,但当家园有难,就马上转变成积极学习应战的态度,当危机解除,则又回来原先消极处世的情境。归因  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1)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表现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产生过程  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  ( 1 )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 2 )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  ( 3 )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 ,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 ,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  ( 4 ) 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习得性无助案例”早期实验  1、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WWw.aIhUaU.com]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习得性无助”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实验室里的狗

习得性无力感_Jasmine 无力感
[1]中期实验  2、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1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1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后期实验  3、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即可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1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4951/375321759176.html

更多阅读

可得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法指判别者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事例或一个事件发生情况容易回忆的程度来评估该类事物或该事件的发生率。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向你自

习得性无助和波比娃娃实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

作者:马积善河南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摘要: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与第二语言习得最佳年龄问题,涉及心理语言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新兴学科。对这一问题,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对比分析不同年龄外语学习者的特点,把握我

浅谈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的特点

浅谈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的特点王海江苏泰州民兴中学摘要: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母语教育,语文教学方式也应该遵循母语获得的规律性,母语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习得,而习得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

第3节:第一份工作习得“职业观”

系列专题:《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总裁的第一份工作》  推荐序2  第一份工作习得“职业观”  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曾任新华社主任编辑、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总裁 施倩  记得十多年前的《读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校园歌曲

声明:《习得性无力感_Jasmine 无力感》为网友大爹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