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越轨行为 论大学生越轨行为纠治中的情感关怀

大学生越轨行为 论大学生越轨行为纠治中的情感关怀
【摘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越轨行为日益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而社会控制方法不足以从根本上达到纠治越轨行为的目的。因此,必须运用情感关怀的方法,促使大学生情绪、情感、情操积极发展,使大学生越轨行为的防范、纠治取得真正的实效。本文从情感与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探索出情感是纠治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有效方法,是纠治大学生越轨行为的钥匙。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情感关怀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1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偏离既定规则的越轨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交往、社会秩序的紊乱。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有着其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祖国、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在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日益严重,而社会控制方法不足以从根本上纠治越轨行为的形势下,运用情感关怀的方法对矫治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情感因素与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产生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大学生违反社会道德规范、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反一般法律法规的行为,它包括不道德、不文明、不礼貌、不卫生的行为以及一般的违法犯罪行为等。在对这一系列越轨行为的纠治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尤为明显。
情感的一般定义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2而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把这些情感表现形态称为情绪,分为心境、激情、热情等,认为它主要是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随着个体的发展,社会性需要逐渐形成和发展,产生美感、道德感、智感等,相对地把它称为情感。情感的倾向、深刻、稳定,就是情操。于是,情绪、情感、情操构成了人的情感。它是伴随着人的认识活动而产生的,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一种态度的体验。[3]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不同的是,积极的、适当的情感使人鼓舞、奋进,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的、不适当的情感使人沉沦、颓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认识水平提高,但他们的情感还处于不稳定不深刻的状态,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比如家长、老师的过分宠爱或粗暴打骂、空洞说教或一味训斥、放任自由或横加干涉,都会使他们产生情绪问题。如果青少年长期处在这种亚健康的影响源中,会表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压抑、烦躁、焦虑甚至心理扭曲等。这些被扭曲了的情绪流导致行为误入歧途,其发展冲破了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便以越轨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表现出来。而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是“暴风骤雨”期,他们精力充沛,感情丰富,释放能量的欲望强,但明辨是非,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容易颠倒是非、感情用事。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实施越轨行为时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容易产生激情,往往是一触即发,没有明显的动机过程。
二、情感关怀是预防、纠治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有效方法
在社会生活中,一般采取社会控制来纠治越轨行为。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偏离或越轨行为实施约束、纠治的过程。[4]4纠治越轨行为一般采取教育、管理和处分等方法。在实践中,这些方法缺乏人性化,很难起到从根本上纠治越轨行为的作用,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情感既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指标。情感具有内在性、直接性,对人的意志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不恰当的情感反应会使大学生分析判断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对事物的歪曲认识,得出不客观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行为。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基本都可以从情感方面得到解释,也可以通过情感方面的措施予以有效的纠治。
对越轨大学生进行纠正的目的是促使其思想的转化。但在思想转化的过程中,依靠一味的说理开展思想教育是难以保证效果的。对越轨大学生的行为开展行为纠治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必须与情感关怀相结合。如果只有思想教育,会使大学生觉得,乏味、无聊,达不到纠正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目的。如果只有情感关怀,而缺乏思想教育,学生就难以自己认识到行为的错误,反而把情感关怀当成是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或“感情”,从而误解了教育的本意。因此,思想教育要产生效果,就必须与情感关怀结合起来。辅导员所灌输的“理”,要被越轨大学生所接受,就要有情感的“过滤”。如果这种要求和意见被越轨大学生认作是老师的关心、爱护和真诚的帮助,就会产生肯定的倾向并愉悦地接受;相反,如果被越轨大学生看作是老师的强压、非难或恶意打击,就会产生否定的倾向而极力抵触、拒抗。
三、大学生越轨行为纠治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纠治中情绪因素的运用
越轨大学生由于个人的生理、心理、家庭等因素,而时常处于情绪不稳定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的情绪状态持续以心境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显得悲观、急躁、苦恼等,如果以激情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显得冲动、暴躁、愤怒等。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会干扰教育改造工作的进行。因此,需要调整越轨大学生的情绪,消除不良影响,保障教育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回避。避开引发消极情绪的各种诱因,如各种腐朽和腐败现象的“灰色”污染、暴力文化的“黑色”污染和不健康的“黄色”污染都会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因此,可以采取回避法。避开某些诱因,不让他们接触可能引起消极情绪的事物和进人可能引起消极情绪的情景,就可能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
第二,分心。调换活动环境,使情绪从消极状态中解脱出来。当越轨大学生处于消极的心境中或处于激情爆发前,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从而使他没有时间沉浸在这种消极情感之中,比如,可以让男生打篮球、踢足球,可以让女生唱唱歌、跳跳舞看看励志电影等等。第三,转化。由低级情感向高级情感转化。疏泄、回避、分心只是治标,而要治本,就必须培养高级的情感—情操。这样,才能使情感获得正确的倾向、深刻的内容,稳定的品质。比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机构,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对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大学生进行行为疗法(脱敏法、性疗法、厌恶疗法等)、心理矫治(包括催眠、暗示等)等。帮助越轨大学生的低级情感向高级情感转化。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纠治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在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纠治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需从激发、改造、培养越轨大学生的情感入手,利用情感的积极效能,促使他们越轨行为的转化。
第一,交流。有的越轨大学生看上去很冷漠,甚至麻木不仁,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失足和所受到的打击而产生的恐惧、戒备等防御心理,而内心深处却激荡不安、悔恨、期待、寻求等各种探究性情感。当受到辅导员的触动时,就会产生“回流”,同老师形成情感上的“合流”。他们初时对老师产生信任、依赖或感激,并为获得老师的好感而采纳老师的建议,逐渐地把老师当成益友,渐渐地体会到这是老师对他的关怀、期望,从而鼓舞自己不断改正错误,奋发向上。
第二,迁移。一个人在青春期情感上的体验构成他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会把别人对他的情感态度迁移到他对别人的情感态度上去,迁移到他对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情感态度上去。事实表明,大学生越轨就同他们被扭曲了的情绪有关。他们中有的人说:“我没人爱,也不爱人。”因此,在教育改造过程中,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就能改变他们“被扭曲了的情绪”,使他们体验到社会中的团结、友爱、互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知恩、感恩、报恩,转变情感态度。
第三,体验。体验就是在教育改造过程中使越轨大学生获得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情感体验,能帮助他们调整、改变、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按照教育的目标发展。比如,当越轨大学生做了好事,取得了成绩,老师应表示赞赏,给予表扬、奖励,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产生荣誉感和进取感,从而促进自己的进步;当他们做了错事时,给予理性的批评、教育,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的情感体验,产生羞耻感和悔恨感,从而促进自己的转变。
(三)大学生越轨行为纠治中情操因素的运用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情操的表现。如果说情绪的调整有利于越轨大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情景做出积极反应的话,那么,情操的培养则能改造越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
第一,激发。当前,我们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整个社会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正确的舆论为引导,高校的健康的文和典型示范,这些都深深影响越轨大学生。他们会为祖国建设的蓬勃发展欢欣鼓舞,会被献身于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他们也会为自己得到表扬而感到自豪、为自己受到处罚而感到羞愧。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真、善、美,行为出现一时的偏差,只要努力改正还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在迎合自己生理、心理需要的活动中产生极大的热情,参加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表现高级情感。
第二,熏陶。情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长期丰富而又健康的精神生活中潜移默化,经常获得道德、理智和美的情感体验,才使自己的情感日趋深刻、稳定,才能形成高尚情操。因此,培养越轨大学生的情操,要重视精神生活的熏陶。要熏陶和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和适当的内容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熏陶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需要层次,用更高级的需要来主导自己的生活,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状态,进入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第三,升华。越轨大学生情操的培养,离不开认识的提高和行为的锻炼。情、理、行的统一,才能完善越轨大学生的高级情感,进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因此,对越轨大学生实行感化教育,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改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情感符合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实现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相结合,使越轨大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努力成才。
四、把握好越轨大学生情感关怀的钥匙
情感的大门,要由情感这把钥匙来打开。在教育越轨大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把握好情感关怀的钥匙。具体可将其形象地归结为“五心”,即信心、诚心、交心、热心、耐心。
第一,信心。是否对越轨大学生行为的转化抱有信心,直接影响到对其的教育效果。心理实验表明,教育者只有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充满了信心,才能不自觉的透漏出对这些学生的期望,从而主动通过日常交往将肯定的信息传递给这些学生,促进他们的进步。对于开展越轨大学生行为纠治的辅导员来说,应当对越轨大学生行为的转化抱有信心,寄于期望。
第二,诚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化越轨大学生,要诚心诚意、真情实意。事实表明,大多数越轨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感化教育都有一个从不信、疑心到动心的过程。他们为之感动的,就是干部的诚心——无微不至的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导、实事求是的指正,身体力行的示范等等。而那种为套取口供或为其它与教育相悖的目的而采用的许诺、哄骗,非但不能感化他们,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对教育产生“抗药性”。
第三,交心。越轨大学生情绪对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了解辅导员要挽救他们的意愿,认为是要惩罚、整治他们。因此,实施教育的辅导员应向这些学生讲清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的立场,愿意成为越轨大学生的益友。比如,学校开展的“讲心愿活动”,“说说心里话”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合流,使他们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努力成才。
第四,热心。越轨大学生非常敏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辅导员对他们表现出疑虑、冷漠,或者令他们惧怕,使他们敬而远之,这样情感教育的大门就会关闭。因此,辅导员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情感表现,要热情洋溢,用火热的情感温暖越轨大学生的胸怀,燃起他们心灵的火花。通过真情实意的会谈、交心,对其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告别昨天,迎接明天。第五,耐心。有的越轨大学生,恶习较深,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低下,在教育改造过程中经常反复发生,在这个时候辅导员最容易急躁,“恨铁不成钢”。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极大的耐心,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抓反复、反复抓。事实证明,往往在学生的越轨行为发生反复时,政工干部的耐心教导,最能感化越轨学生。
五、发挥环境在越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情感具有情境性,即所谓“触境生情”。情境的作用,就在于它耳闻目睹,直接作用人们的感知器官。良好的情境的创设自始至终对越轨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越轨大学生情感教育环境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校园环境建设。人与物之间形成的人境关系是感染越轨大学生情感的环境因素之一。教育性、和谐性的校园环境具有使人奋发向上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学校利用各种环境载体如宣传栏、墙报、广播、餐桌、校内报纸刊物等形成一个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则更容易使越轨大学生受其感染,乐于学习。康树华教授指出:校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5]5因此,要经常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使越轨大学生在丰富而又健康的精神生活中,发展情感、培养情操。
第二,人际环境建设。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感染越轨大学生情感的另一个环境因素。凡是不和谐、不文明的地方,越轨大学生的情绪就压抑、烦闷、易于激怒,而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地方,越轨大学生的情绪就愉悦,不断激发并维持着改造的热情。因而,辅导员可以通过改善老师和越轨大学生之间,越轨学生之间、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小社会风气”,对越轨大学生施以耳濡目染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较为深刻且具有延续性,越轨大学生会加强自己的这种情感体验,进而促使自己为争取光明前途而努力。
第三,网络环境建设。著名犯罪学家冯树梁教授认为矫治青少年越轨的关键是防止各种污染的侵蚀和诱惑。[7]6网络凭借快捷、高效、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宽等优势,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但是,网上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良莠不齐,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精神垃圾随处可见,这些都干扰着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所以,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方向,建立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严防各种非法、有害、无用信息在网上传播,使大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总之,引起当代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途径也是多样的,但情感关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
注释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9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3]韩明谟:《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许敬霞:《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商业经济》,2012年第4期。
[6]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责任伦理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KS04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5151/35525898638.html

更多阅读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学说

基础知识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 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1) 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能够由别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系列问题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日前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大量农村籍大学生无法就业,已在农村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据调查,近年在青海省属各大专院校就读的学

《销售离不开心理学》第二部分之工具48 习惯效应

工具概述客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就是重复以往的行为。你越早与他们建立一种真情纽带,越早切实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你造就长期客户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反之,他们忠于其他品牌的时间越长,你改变他们的难度就越大。销售人员可以利用客户自

民事法律行为 体育市场法律行为论

内容摘要:体育市场法律行为,指在体育市场中人们设立、变更、消灭法律关系的行为。体育市场中的自然行为、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不同,自然行为不产生法律上的效果,不适用法律来调整,而是由体育技术规则或者裁判规则来调整,不具有可诉性。竞

第65节:彻底改变消极的情绪(5)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人们每时每刻都会有一些自发的、直接的和有规则的反应。当你准备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定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事。即使是拖延,它也涉及某种形式的行为—拖延行为。人们的各种行为都是对

声明:《大学生越轨行为 论大学生越轨行为纠治中的情感关怀》为网友海不会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