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数据时代是一场学习、思维领域的大变革。它对于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知识学习需要了解大数据内涵;适应非确定性的知识学习原则,养成良好的数据素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多元化知识学习,形成多元思维能力。
关键词 大数据;知识学习;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97-02
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的“大”。的确,“2000年左右,世界上所有存储的信息中只有25%是数字化的存储”,而“今天,所有存储的信息中,非数字化的储存不超过2%”[1]。随着新的存储工具与技术的发展,知识与信息还在以爆炸似的速度增长。但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一场学习、思维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1 何为大数据
大数据是什么?学界尚无公认的定义。研究先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从案例中分析了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并没有一个关于大数据的确切定义。大数据有如下特征。
1)超大的容量。“大数据(Big Data)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2]
2)重视相关关系的寻找。面对海量的数据来寻找确定的因果关系是徒劳,其难度和处理的代价很大。这要求大数据处理速度更快。大数据算法允许不精确与数据的混杂,从而于混沌的数据中涌现出意义的相关关系,因而速度更快。
3)预测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相反,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3]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理论的一个根本特征便是二者算法思路的迥异。传统数据算法是不断满足更加多的条件,扩充存储,从而精确地包含复杂的情况。大数据算法则力求简单。
4)可能的数据垄断与数据独裁。大数据时代人众多的数据和信息会有应用痕迹。这些很容易被少数核心机构收集,形成数据垄断。其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二次利用而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人们的行为,隐私和自由便会被曝露在公共空间。数据独裁指过分依赖大数据作出的预测。造成数据独裁不断出现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大数据时代的适应和把握其非确定性的心向和思维能力,而过分地依赖其所作的预测。大数据所带给人们思维上和实际应用上的冲击必将给高等教育场域中大学生知识学习的价值理念的转变以启迪。
2 大数据时代我国大学生知识学习的价值取向
至今,大学生学习仍以间接知识的吸收为主。传统大学生学习汲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确定性的寻求过程。人有确定性寻求的倾向是因“人生活在危险的世界之中,便不得不寻求安全”[4]1,“然而,完全确定性的寻求只能在纯认知活动中才得实现,这就是我们最悠久的哲学传统的意见”[4]5。其实,非确定性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
适应非确定性 西方传统哲学的一大特点是精神、物质二元论。那么,对其知识的传统认识也沿着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的主线。近代以来,科学发现大放异彩,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影响至今,它们为近代科学发明创造提供了方法论与具体方法的支持。然而,这些所谓的自然标准依然是以一种人为的确定性法则的形式存在。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传统科学的根基开始动摇,物质世界进行的科学发现活动日益进入非确定性世界。
精神世界的探究情况又怎样呢?西方传统哲学习惯于探讨本体,许多哲学家都致力于构造出体系。本体探讨的努力最后往往归结于如“上帝”这样确定性的精神实体,直到黑格尔“绝对精神”都仍在构建上帝般的确定性的本体存在。当尼采宣布“上帝已死”,西方哲学发展也进入非确定性的世界。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已经被不确定性所包围,不能守着传统确定性的窠臼,唯有适应之。
首先,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应有非确定性的心向,运用非确定性的眼光审视所学习的知识内容。非确定性往往孕育着新的生长点,但大数据时代冗杂、海量的知识储量也意味着对我国大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和不确定。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教育模式的兴起,大学生学习的场域由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学生学习的渠道在不断拓宽而变得相对不确定的同时,大学生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化与不确定。这就需要我国大学生树立自主探究、开放生成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最后,大学生的学习要着眼于人性的丰富。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科学的因果关系论日益式微。大学生的学习也应打破科学的藩篱,做到人身心的和谐统一,方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种种非确定性与混杂知识信息。
养成良好的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一般指对于数据意义的理解,包括恰当地读懂图表,从数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在数据被错误或不当地运用时辨别出。国外对于数据素养的研究早于国内,并已在其大学生众多的课程中进行了数据素养教育。我国大学生学习中数据素养的养成显得较为迫切。我国大学生学习当中良好数据素养的养成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自身须具有大数据意识。我国大学生已然身处一个日益开放与自主生成的学习环境。那么,当身处非确定性的学习环境与接触不再确定的学习内容时,遇到的数据内容巨大、庞杂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用一种非确定性的眼光去审视。同时,还需有更强烈的相关意识去发现更加遥远时空中看似不相关的数据间微妙的意义关联。
2)学校教育中须开设相关课程去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数据素养。相关课程的开设有两种取向:第一是通识性的大数据介绍课,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对大数据内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是大学生具体所学习专业的大数据实际应用课。3)数据安全意识与数据伦理道德意识的养成。大数据时代的广阔开放性与众多的非确定性使得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将受到很大的威胁,因此,数据安全意识是亟需的。众多大数据的滥用所造成的隐私曝露和泄密也指向人们需要养成数据伦理道德意识,每个个体在运用大数据时应自觉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原则。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多元化学习,形成多元思维能力 在海量的学习资源面前,如何选择自身学习内容应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应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多元化学习,形成多元思维能力。民族性是指大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本民族实际,积极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坚持本民族核心价值导向,解决本民族实际性的问题。以民族性为本,世界性为契机。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并不意味着一股脑儿地什么都学一点儿,应在坚持本民族核心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做到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选择。坚持本民族核心价值导向基础上的多元思维能力形成是多元化学习的价值目标。“知识爆炸”年代爆炸增长的是具体的知识形式,而核心知识并没有爆炸。通过多元化学习形成多元思维能力有利于人们掌握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大数据,而不至于在数据中迷失方向。
此外,以预测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能预测个体的某些倾向,而人们容易依赖这些预测并将其当作确定性的东西。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个体则会少犯类似的错误,避免成为机器与数据的奴隶。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给我国大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内容等诸多方面带来冲击。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发展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要有适应和把握其饱含的非确定性的心向,也需养成良好的数据素养。只有坚持本民族核心价值导向,形成多元思维能力,才能真切地把握好大数据时代的我国大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Cukier K, Mayer-Schoenberger V. The rise of big data: How it is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world[M].New York: Foreign Affairs,2013:1.
[2]涂子沛.大数据[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7.
[3]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208.
[4]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虞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基本理论;蒋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400715)。
本文来自:周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提供微课制作软件工具下载和现代教育技术资讯!
原文地址:www.aIhUaU.com/10436.html
博主简介:周然,中共党员,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网站群、教育大数据、在线教育,铭言:写一千篇教育论文,不如做一件教育实事。QQ&微信:12520209,中国微课技术群:200788883,信息技术学科群:200788884
旗下品牌:
1、名师工作室/第一教师网www.aIhUaU.com
为教师提供基于wordpress的博客系统,您在博客上发布每一篇文章,将会同步发表到新浪博客、网易博客、QQ空间、百度空间等各门户网站,是教师打造个人品牌、塑造自媒体形象的最佳平台。
2、数学猫www.aIhUaU.com
专注于儿童数学教育,提供微课观看、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等服务,支持各移动客户端学习。
3、信息技术学科网www.aIhUaU.com
提供信息技术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和教学实录下载,是中国最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