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地处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原淮阴)市。截至2014年6月,占地面积1800余亩,校舍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下设64个普高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面向19个省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成教生1万余人。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_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沿革
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19日。专业设置为中文、政史、英语、数、理、化等十五个系科,3两个专业。本、专科学制兼并的师范类与非师范应用类。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淮阴师范学校、淮安师范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院王营校区与淮安校区(现为楚州校区)。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7日,专业设置为文史、数理、生化3个双科制专修科。1962年6月17日停办。1976年11月27日创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1979年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淮阴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与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教育学院原名称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于1959年9月,1962年接管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校舍、仪器、图书等资产,1965年5月,学院改名为淮阴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69年6月6日停办并撤销。1979年7月16日,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复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7月30日,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定名为淮阴教育学院。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前身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原名称为江北师范学堂,创办于1906年。学校先后易名、迁址多次。直到1953年5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
(WwW.aIhUaU.com]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前身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1766年在淮安创办为丽亚书院,后为淮安府中学堂。1941年始创盐阜区联立中学,学校先后易名与多次迁址,1950年2月,学校正式定址淮安,1953年5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范学院淮安校区。2001年2月16日,淮阴师院淮安校区更名为“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_淮阴师范学院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淮阴师范学院截至2014年6月,学院设有数学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法学院、传媒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十七个二级学院,还有文通学院一个民办二级学院,设有普高本科专业6四个,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四个。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四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0余人,其中正高129人、博士21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2.4%。柔性引进“千人计划”1人,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4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8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人。有两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两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两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5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教学建设
淮阴师范学院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6月,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五个、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十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教材15部、省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十二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
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省级特色专业(五个)
汉语言文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
省级精品课程(17门)
电动力学、课程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生物学实验、有机化学等。
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一个)
苏北地区新型师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十个)
化学实验中心、生物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农业与环境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化工实践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成果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考研录从2005年占毕业生总数的6%达到2012年的11.2%。继2002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