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共青团 服务青年 方法与途径
[作者简介]袁油迪(1975- ),男,浙江黄岩人,绍兴文理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8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发展阶段,高教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和服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教大众化、后勤社会化、就业市场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全面实行和收费上学全面推行,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主动转变观念,立足团员青年的需求,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挑战与任务
1.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团干部要充分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时代发展,把握青年需求的平衡点,找准服务的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经济全球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及大量资本进入我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混入一些西方腐朽的思想和文化。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已基本完成,这些重大的变革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念更加复杂化,对于团组织如何个性化地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二,高教大众化,使生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急速增长,全国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40%,生源的素质及生源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成分也逐渐趋于多样。学分制、弹性学制、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共青团工作的传统模式与机制受到挑战,探索共青团工作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刻不容缓。
第三,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着他们的交往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隔阂,人与人的交往也被大量的人机对话所代替,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交往。这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青年社会化,使得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一般出生于20 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90后”的青年,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期,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自信、自尊心强、富有创造力,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及个人本位主义,并且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经受不起挫折。
2.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任务。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团员青年。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共青团干部首先要转变观念,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共青团参与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团员青年,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保证青年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二,转变工作理念,把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团员青年的需要和兴趣发生了显著变化,提高自身素质、谋求自身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的利益和面临的选择更加具体化、多元化、层次化,面对的竞争日趋激烈。共青团要准确把握青年的现时需求和思想动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成才方向,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为团员青年提高全面素质提供及时有效的全方位服务。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维护团员青年正当权益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而高校多年形成的管理规章制度与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相脱节,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维权的案例不断增多,但在维权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处在弱势的一方,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不信任的态度,共青团要及时掌握团员青年在维权过程中的困难,努力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主动帮助他们维护正当权益。
二、提高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
1.转变工作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体现,主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指导工作开展的动力所在,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个体主动思考服务的形式和内容,直接推动个体参与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而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大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和服务获得渠道的增多与团组织服务内容的相对单一,服务形式的相对滞后形成了矛盾,弱化了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是前提,服务能力是保障,只有主观的意愿,没有相应的能力,做好服务工作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加强团的思想建设。要始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团,更好地规范团干部及广大团员的学习制度,使广大团员和团干部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2)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团的组织建设是开展团工作的基础。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关键是团的组织形式要创新,要在原有团建工作基础之上,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与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基层组织制度,尝试在学生公寓、学生会、学生社团及网络中建立团组织。(3)加强团的制度建设。制度是规范行为的标准,它规定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通过制度的安排来激励个体的行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4)加强团的作风建设。团的作风是团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团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团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深入调查研究,找准服务内容。深入了解团员青年的需求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当前我国高教的整体形势及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团组织要不断创新平台,在服务青年学习成才、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合法权益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特别是高教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共青团要把思想教育工作与解决就业困难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企业挂职岗位、大学生创业卡等,以真诚的态度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在服务中赢得青年。结合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实现工作的“三贴近”,要求共青团组织深入学生当中,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设计调查问卷、走访学生教室宿舍、开放团委书记信箱、网上论坛等形式,了解同学成长成才需求,及时掌握同学的思想动态。
4.把握青年特点,创新服务形式。选择适合的工作方法对于高校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1)加强思想教育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和活动优势,寓教于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2)加强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网络教育的结合,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网络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建设思政网站,推出书记博客,及时有效地占领网络阵地,构筑网上精神家园。通过网络平台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3)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针对青年人年轻气盛、自信的特点,充分发挥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4)加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如何使已经掌握的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进一步巩固教育的效果,要求团组织主动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好地实践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志平.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立身之本[J].青年探索,2004(4).
[2]郭济汀.关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4(12).
[3]谭少波,杨立富,吉海霞.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4]李艳坡,范海荣,王娜,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共青团教育服务能力建设的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李文阁,王振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6]李忠伟,姚远,孙德刚.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7]谷鹄.当代大学生思想新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J].科技信息,20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