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中生的家长都经常问老师这样的问题:我家孩子上小学时还经常考满分,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可到了初中的月考、期中考,成绩竟然差得一塌糊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却只无奈地说,“初中的学习方法习惯,和小学可不一样了。”
相信点开这篇文章的你还是一位小学生家长,可能没办法切身体会到初中生和家长的这种落差。但是作为学而思网校小升初研究中心,我们的任务就是教会家长和孩子提前预防,杜绝后患。于是小升初研究中心请到了网校初中数学老师——徐杰,从数学学习习惯的角度出发,谈谈小学到初中,在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数学科目方面,该如何完美过渡。
学
会

总
结
总结是学好初中乃至高中所有理科必备的习惯,我们接下来主要谈谈如何实现。
首先,关注老师在课程中的总结性内容。站得高看得远,经过多年教学,老师能够充分了解知识模块对应的出题习惯、易错点、常用技巧等。举个例子,通过课堂,大部分孩子能够充分理解角平分线的画法、概念、甚至性质,但是你要问孩子角平分线问题的常见辅助线做法,往往就答不上来了,这也就牵扯出了困扰很多家长一个经典问题:“我家孩子上课都能听懂,可是做题怎么就不会呢?!”因为孩子懂的,只是基本知识点,而在知识点之上衍生出的更深层次、更重要的总结并没有掌握。
所以说,我在讲课中,这种总结性的言论特别多。比如:
1、没图几何填空题,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2、初中求线段长的三大方法:勾股定理、相似、面积;
3、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最常用的工具是全等;
4、当你特别想知道一件事,题里就是没告诉你,怎么办?那我们只能说一句“算你狠!我自己分类讨论吧!”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我的“总结”很多真的就是大白话,其实我给学生的很多总结性的言论就是我自己学生时代总结的。这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
自
己
总
结
我在课堂上一向要求孩子们建立自己的错题集,从做错的题目着手深挖,题意理解→考察知识点→自己的漏洞→该知识点可能会出现的其他问题。借此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总结“语录”,以后当别人问起你怎么能掌握得这么好、你怎么能考这么高时,能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哪怕最后做了半个小时,都没做出来,但是经过这样的挣扎之后,再去听老师讲解,和不做直接听老师讲解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到了初中,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家也一定要在难题上面多下工夫。另外,抛开应试不说,死磕难题也是提升逻辑思维,把知识体系梳理清楚、彻底搞透的最直接途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耐心听徐杰老师的分享,希望学而思网校小升初研究中心每周一、三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