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年在加拿大时,外国友人学着我们同胞的样子,举杯逐个劝酒。
他们平时喝酒,都是随自己心意的,浅尝辄止。谁也不会劝谁多喝一点。
后来,有国人教育他们,中国的酒文化是要劝酒的,喝得越多越开心,劝得越用力越显热情。
于是他们学习着用中国人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热情。
2
在国内的饭桌上,这样的情景简直太多了。
有一个朋友一边张罗着让每个人喝酒,还一边嚷嚷着,作为中国人,怎么能不懂酒文化,怎么能不喝酒,怎么能只喝一两杯就放下,不喝酒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
3
中国的文化的确离不开酒。
从文人墨客,到江湖侠士,从朝廷的庙堂祭祀,到百姓的庆祝丰年,都离不开酒。
老友重逢,要喝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送别朋友,要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念朋友,回忆着一起喝酒的日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少年人爱喝酒:“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老年人也爱喝酒:“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开心时要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忧愁时更要喝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事业不得志会喝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得志还要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打仗时要喝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造反的好汉们更是爱喝酒:“生死之交一碗酒,水里火里不回头。”
就连女词人李清照,也时不时地把自己喝高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4
中国历史上最爱喝酒的人,大概当属魏晋时期的刘伶了。刘伶酗酒,已经到了惊世骇俗舍生忘死的地步。
但凡他出行,必带着美酒,坐着鹿车,命人拿着锄头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
后来妻子担心他,劝他戒酒,他还借着向神灵祷告的借口骗酒喝。刘伶不仅酗酒,还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写了《酒德颂》——洋洋洒洒,就是在表达一个意思:纵意所如,唯酒是务。
刘伶之外,另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是陶渊明。他恨不得将田里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秫用来酿酒,在妻子的一再请求下才分出一部分土地用来种稻米。
除了自己酿酒之外,陶渊明每每去别人家喝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朋友到他家里来喝酒,他也只管喝醉了,然后告诉朋友,“我醉欲眠卿且去!”
有酒在手,陶渊明便“日夕欢自持”。即使如此,陶渊明还在为自己的写的《挽歌》里嗟叹,“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5
看看刘伶、陶潜的生平,纵观中国的诗酒文化,可知,饮酒,大多数时候,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即使如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那样一掷千金的豪迈,也只是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
酒入愁肠,销解的是各自的忧伤。
与人同醉,也不过是两个人,在各自演绎着举杯邀月,对影三人的孤独。
6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中国人用生命在劝酒,用生命来饮酒的风俗,不是因为好客任侠,倒更像是源于生命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虽然,现在很多人,为了喝酒而喝酒,嘴里嚷嚷着酒文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当然,也有人,借用酒水传情达意,互通款曲,酒文化,变成了“酒桌文化”,则是另一种范畴了。
7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写这首《问刘十九》,说“怀念故人”。
小酒怡情,这样的温馨雅致,显然不是共醉的节奏。
倒是刘十九的弟弟——刘二十八,也就是刘禹锡,极有可能和白居易共醉一场。
公元826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两个际遇坎坷的人相互写诗唱和:
白居易说: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所谓挚友,就是这样。
8
如果有酒,我相信,苏轼愿意与苏辙共醉,白居易愿意与刘禹锡共醉。
但我不知道,纳兰容若愿意与谁共醉,李清照愿意与谁共醉。
无人可与共醉的人生,是多么寂寥。
如果有酒,你又愿与谁共醉一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