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仅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实践证明,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为人民群众服务,是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 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3-0090-03
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主力,古今皆然。但是,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人的体力为动力,因此体力劳动者是社会生产的主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的和直接的创造者。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只占社会成员的极少数,主要从事精神文化生产和社会管理活动,一般并不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以对社会物质生产所做的直接贡献很小。知识分子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很低下,“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评价。然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物质生产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到现代化高新科技的生产方式,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西方的一项著名研究表明: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在20世纪初仅占5~20%;到60-70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 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高新科技部门如电子工业甚至达到90%以上。另一项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首要力量,作为科技生产主力军的知识分子不仅直接参与到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去,而且还成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者,所以无论是近代的化工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中,还是在当代以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知识分子都扮演了主要角色,成了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面对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对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直接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和人民群众并肩战斗,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这种觉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人民群众中、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好归宿;只有在这里,知识分子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广阔天地;只有努力地为人民服务,知识分子才能真正发挥自己所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完善自我的人格品质。
今天,国际和国内环境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老派学者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描述了上世纪短短几十年间美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惊人变化:昔日,他们教化大众,挥斥方遒;如今,他们隐身专业,闭门造车,疏于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疏于为社稷思考。由此质问到过去那种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群众引路人的知识分子哪里去了?在美国公共文化中,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缺失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这种悲剧未必只会出现在美国,也未必已成为永远的历史。读完雅各比挖掘的这段“美国往事”,也许我们也要思索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活动从物质经济活动中开始分化并独立出来,从而显示出巨大的革命力量,使得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知识含量、知识附加值和知识劳动者的比重的增长,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其综合效应是知识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占绝对优势;而原来占绝对优势的其它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则逐渐减少。知识在农业、工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并没有把知识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仅仅把劳动力、资本、资源等作为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不能完全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但可以通过知识、技术、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从而大量节约物质、能量、人力等资源,部分替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也相应地极大节约了过去信息交往所消耗的物质与能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也随之越来越显著。知识分子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知识分子是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力量,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这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仅靠知识分子就可以完成,而知识分子因此就可以脱离人民群众了呢?
知识分子的劳动和工作有着相对独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创造。没有这种相对独立性,就不可能有当今时代精神产品的创造,也不可能有新时期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但知识分子劳动方式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群众,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必然性
(一) 知识分子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找得到知识的“活水”
作为知识分子,知识既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们服务社会的手段。知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的发展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深化和扩展。但是知识的来源,知识体系的形成,并不是知识分子可以在书斋和实验室里“创造”出来的。人们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自古就有很多直接经验,成为了知识分子的间接经验,又形成了知识技术和系统知识。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体验,而将群众中分散的、感性的经验集中起来,上升到理论层面,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理论,则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没有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就没有知识分子的间接经验,也就没有知识分子的生存之本——知识的“活水”。
知识分子是独立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阶层,工作和身份的特点使得他们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接触人民群众的几率较小。知识分子要想把握住社会实践对知识形成的关键作用,就要知道产生知识的根源绝不是源于某些知识分子的天才发现,或是某些知识分子的善意恩赐,而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必需和要求。研究新的问题必然要求提出新的发现和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就成为知识活动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和能否取得成果的前提。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内容,也关系到知识发展的方向。知识不是由知识分子闭门或是独自推演出来的,而是由生活实践提炼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愿望、利益也是知识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科学知识的源头来自于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最直接的实践,人民群众掌握的经验和教训是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知识分子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使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知识分子的知识发展和研究,应当通过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生产的实际需要,才能选准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方向,确定知识发展的方向;也只有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开展知识的研究和创新,才能获得研究和创新的成功。(二) 知识分子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获得创新知识的动力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正是人类活动的创造性的结果,这种创造性集中体现在知识的创造性,即知识创新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任何在经济活动中生产知识、在知识应用中发展经济的活动,都伴随着知识的增长、扩张、更新和革命,从一般意义上说,都是知识创新。知识的本性在于创新,没有无止境的创新,就没有人类至今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只有不断的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才可以不断进化自己,才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才可以有利于人的幸福和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会出现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不断实践。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最杰出代表,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实现理论创新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知识的创新需要知识分子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知识创新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我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人民群众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的,囊括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知识创新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应该及时地给予认真总结和概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知识分子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行正确知识创新的根本途径。知识分子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获得实践和经验,把握准确的实践经验,拥有通畅的信息渠道,才可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创新的动力。
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唯一源泉和根本动力,也是检验创新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当然也是创新的主体。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必须反映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放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检验它的真假,考察它的成效。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知识分子的知识创新只可能是空想。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不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知识创新都不是真正的创新。
(三) 知识分子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有用武之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全社会也都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绝不能忽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这就是: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知识分子只有在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中,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也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知识分子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那么他们的知识就没有植根的土壤,没有了受益的对象,没有了检验的标准。他们的知识也就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头脑中。知识失去了价值,知识分子的劳动也就没有价值。据报道,我国目前只有不到20%的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知识是有用的,但是拥有和掌握知识的人如果不把有用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的知识就只能是束之高阁的空谈。
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知识分子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要结合人民群众,而且还要结合实践,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还认为,那些与社会实际活动完全脱离开来的学生,具有的只是书本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这样的人是算不得完全的知识分子的,因为他们的知识还不完全,还缺乏实际经验。那么有什么办法使这些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毛泽东指出:“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就可以成为一个适合革命事业发展需要的“完全的知识分子”。所以,知识分子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去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知识和与实践相结合,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产生知识的根本源泉,也是检验知识真伪、衡量知识分子价值高低的根本标准。一种自然科学知识是否有价值,归根到底要看它能否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种社会科学知识是否有价值,归根到底要看它能否推动社会进步。即使是那些相当抽象的基础学科知识,一时很难直接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但最终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是否有益于人民的事业,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这应当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价值评判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知识分子完整性的标准。
三、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途径
(一) 知识分子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这是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前提
知识分子比一般群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或更新的技能,被视为社会的精英,因此,也容易轻视人民群众。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自觉的密切联系群众。知识分子要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知识的真正源泉。如果知识分子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轻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就只能把自己推到“英雄史观”、“精英史观”的唯心主义道路上去,甚至走向与历史相悖的歧途。知识分子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形成新认识、新理论,新知识,才能推动自身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发展,进而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 知识分子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
这是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必须解决的感情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之间,由于工作的性质不同,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不同,往往缺少相互来往,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知识分子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就必须亲身参加到实践中去,亲身在实践的第一线,和人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在实践中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知识分子不能等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找自己,主动与自己联系,必须主动地深入社会,深入到群众之中。只有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才能研究社会,了解群众,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只有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思路在群众中,办法在群众中,希望在群众中,把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任何困难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 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还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造福于人民群众,这是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
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补充的关系。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掌握着大量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一部分,直接从事着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必须与体力劳动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际力量。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力劳动,知识分子的劳动也就不可能获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成功;知识分子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仅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实践证明,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一条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为人民群众服务,是知识分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邓力群.伟人毛泽东丛书——毛泽东的文化思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赵宝煦.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裴毅然.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6]欧阳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宋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