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选段 潮剧






chaoju
潮剧


   戏曲剧种。又名潮州戏、潮音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各国潮剧历史悠久,据现在尚存的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和稍后刊刻的《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其中附有潮剧特有剧目《苏六娘》剧本),可知潮剧在明代中叶以前已经形成。又据1975年潮安县出土宣德七年(1432)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和1958年揭阳县出土的嘉靖年间手抄本南戏《蔡伯喈》,不仅体裁结构、名目、脚色行当与潮剧《荔》、《金》、《苏》戏文基本相同,而且其中已有“痴歌”、“乜”等当地土语,可见早期的潮剧与南戏有历史渊源关系,是逐渐地方化了的南戏。明、清两代、、、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兼收弋、昆、梆、簧和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唱腔、表演都更加丰富多采。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如琵琶记、、、、、《蕉帕记》、《渔家乐》、《跃鲤记》等,至今有《扫窗会》《芦林会》《井边会》、《闹钗》、《刺梁冀》、《奏皇门》等单出上演;一类取材于当地传说或时事,如、《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柴房会》等,清代末年上演过《林则徐》和《女英雄记》(又名《印度寻亲记》)等。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潮音梨园工会,1931年在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曾组织赤花剧社,上演过平江潮。
 潮剧唱腔是和两种体制,以轻柔抒情见长,至今尚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反线调和轻三重六调等,并保留“二四谱”的记谱法。板式唱腔变化灵活,一曲可有头板、二板、三板、拷拍、采花等不同变奏。伴奏音乐吸收了民间大锣鼓乐、笛套锣鼓乐、庙堂音乐、民歌小调等。潮剧的行当,现分为10类丑、7类旦、5类生、3类净。丑、旦表演较有特色。丑细分为项衫丑、官袍丑、踢鞋丑、裘头丑、衣丑、长衫丑、武丑、老丑、小丑、女丑等10类,擅长运用扇子等道具和模仿草猴等动物及皮影、木偶的表演。旦细分为乌衫、蓝衫、乌毛、白毛、武旦、衫裙和彩罗衣等7类。服装多用潮绣。
 潮剧班社甚多,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岭东日报》记载:“时潮音凡二百余班”。1940年前后有正顺、三正、源正、怡梨、王梨、赛宝 6大名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收集的1200多个传统剧目中整理了《荔镜记》、《续荔镜记》、《苏六娘》、《告亲夫》等上演剧目,新编了历史剧《辞郎洲》,创作改编了《江姐》、《滨海风潮》、《彭湃》等现代戏。1956年成立广东潮剧团,1958年扩大组成广东潮剧院。现国内有专业剧团23个。名演员有谢大目、、洪妙等。1960、1979、1980年曾先后三次组成中国广东潮剧团到柬埔寨、泰国、新加坡演出。
                 李国平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潮剧"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潮剧选段 潮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1151/819414698390.html

更多阅读

百度潮剧之《刘明珠》2:——《刘明珠》电影本诞生记下

潮剧广角·刘明珠璀璨“明珠”缀银屏——《刘明珠》电影本诞生记(下)陈喜嘉 在上海及广州演出《刘明珠穿珠衣》后,范泽华没有再演过这出戏。拍摄电影《刘明珠》是在1963年,由海外人士发起,珠江电影制片厂承拍,广东潮剧院青年团演出(影片

声明:《潮剧选段 潮剧》为网友奋斗乌托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