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最后七言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像一把利刃,句句直入胸腑,令人不能无动于衷!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宽恕:「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路廿三34)有人说,宽恕是基督宗教信仰的特色,且又是一个多么令人惊讶及难以实践的特色!我们都有经验,若有人做了一件令我不悦的事,或说了一句我不怎样高兴的话,这种人还想叫我原谅他、宽恕他,已属相当不易。但若他们所言所行,对我是一种奇耻大辱,或甚至非把我置于死地不可;请问这样的人,我又能如何原谅他们、宽恕他们?但耶稣就在这种场合之下,宽恕了那些迫害祂于死地的人。
我们已知道,在罗马帝国时代,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一种天大的极刑,当年大文豪西塞罗(Cicero),曾形容它是一种「最残酷最恐怖的刑具」。史学家认为十字架的始作俑者是波斯人,以后由波斯传到迦太基,再从那里传到了罗马。由于这种刑罚实在太残忍,罗马法律明文规定,罗马公民不得受此苦刑。罗马属地也只有严重的「政治犯」,才能使用这种刑具。
我们可以想象,当耶稣受尽种种凌辱及鞭打之后,早已精疲力竭四肢无力,如今又被迫再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上山,精神及肉体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说?在这种极度痛苦之下,祂却还在那里求天父宽恕那些刽子手,「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如此伟大无私的宽恕精神,除了耶稣外,请问还能到那里去找?尤其当祂高悬在十字架上时,那些刽子手还不断在那里辱骂祂、讥讽祂、说什么「你若是犹太人的君王,请救你自己吧!」等等十分刺耳的话,但祂还在求天父原谅他们……
当年耶稣曾告诉门徒,处处当原谅人、宽恕人。伯铎大概听多了,于是问耶稣若他的弟兄得罪了他,他该宽恕多少次?七次够不够?无疑的,伯铎认为七次应该绰绰有余,那有人能不断宽恕兄弟的!不料耶稣却对他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的七次。」(玛十八21-22)这类宽恕的话,叫一个只求报复的民族如何听得进去?东方民族好像是一个十分强调复仇的民族,「弒父之仇十年必报」,这句古训早已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试问中国的武侠小说,那一部不在强调复仇的故事?记得六十年前读周作人文章时,作者曾表示自己对基督的那种仁爱精神颇为欣赏,但当他读到耶稣的那句话:「若有人打你的右颊,你左颊也叫他打」时,他竟大为不满,说什么真是岂有此理,天下那有这种傻瓜!
我们除了同情及了解周作人对耶稣基督的精神无知外,也该为问问自己,我们对宽恕原谅,究竟了解多少?领悟多少?我们是否也该向耶稣学习,对人应该多一点同情与关怀?
去年在阳明山大道上发生了一次车祸,那时有一位文化大学的学生,骑着一辆机车直驱而下,正好撞倒了一位横越马路的美国工程师。幸好那位学生立刻送他到医院,不久他的母亲也赶到,立刻答应那位工程师将赔偿一切损失,请他好好休养。工程师的太太不久也到了医院,她见母子俩如此紧张,竟反过来安慰他们说:「不要害怕,我不会上告你们的,是我先生不好,他不该在那里横越马路!」这可能就是宽恕精神,大概只有信仰基督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天若换了另一个人,不敲那对母子一个大竹杠才怪!
耶稣的第二句话也与宽恕有关,因为祂赦免了那位右盗的罪,并答应他当晚要带他到天国里去。现在让我们先听听路加的记录:「悬挂着的二个凶犯中,有一个曾侮辱耶稣说:『你不是默西亚吗?救救你自己和我们吧!』另一个凶犯听了竟责斥他说:『你既然受同样的刑罚,连天主你都不怕吗?这对我们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所受的,正配我们所行的;但是,这个人从未做过什么不正当的事!』随后他对耶稣说:『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你纪念我吧!』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廿三39-43)
这位希望耶稣能记得他的犯人(现在都叫他为右盗),传说中曾有三个名字Dismas, Demas, Dumachus。据说当年圣若瑟带着小耶稣及圣母逃避埃及时,再路上曾遇到一群强盗,他们不但想抢劫圣家的财物,甚至还想杀害圣家全家。幸好他们当时有一位小头目,他一见小耶稣如此可爱,实在下不了手,于是就把他们放了。这个同情耶稣的强盗据说就是今天的这位右盗。
他之所以被判死刑,并与耶稣一齐钉死在十字架上,很可能他一生杀人如麻,罪大恶极。但因为他求耶稣来日在天国里纪念他,耶稣竟答应他今天就要带他进入乐园!记得吾乡抗战前有一位老姑婆,她最喜欢向人讲右盗的故事:「右盗临死前求上主原谅,上主就赦免了他的一切罪过!我们的罪过大概还没有像他那样严重,因此只要我们立志悔改,天主也必宽恕我们无疑。那里还有一口气,那里就有希望……」天主的仁慈又有谁能了解领悟?让我们像右盗那样信任我们的在天大父吧!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第三句话,是叫若望爱徒认圣母为母,并把圣母托予若望。「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祂的母亲和祂母亲的姊妹,还有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和玛利亚玛大肋纳。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祂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然后,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若十九25-27)
在若望福音中,站在十字架下的至少有四位妇女,其中只有那位克罗帕的妻子叫玛利亚的,后人一无所知。至于那位圣母的姊妹,若望虽来曾指出名字,玛窦及马尔谷则告诉了我们她是谁(玛廿七56;谷十五40)。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圣母的姊妹名叫撒罗默,她就是雅各布及若望的母亲,关于这位母亲,耶稣当年曾责备过她,因为她曾要求过耶稣,希望把她的两个儿子安排在祂的王国内,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耶稣当时曾责备她不知道她要求的是什么!(玛廿20-24)最后一位叫玛利亚玛大肋纳者,学者认为她就是耶稣从她身上,驱走过七个魔鬼的那个妇人。(谷十六9)
无论如何,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圣母及若望。「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就是这句简单的话,使我们想起大诗人吉伯林(Kipling)的那首诗:
我若高悬崚崖,母亲啊母亲,
我知道你定会寻找我;
我若沉溺深渊,母亲啊母亲,
我知道你定会营救我;
我若被判死刑,母亲啊母亲,
我知道你定会为我祈求!
爱子莫如母,不管我们在那里,也不管做什么事,慈母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俗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圣母。每年九月十五日,教会庆祝痛苦圣母日,那天的日课经内,也有这样几句动人的词句:「圣子高悬苦架上,慈母倚立心悲伤,举目仰视泪汪汪;此母悲痛深似海,有如利刃刺心房,刺透慈悲的心肠!」
记得年幼时,每次放学回家,只要在门口叫一声妈,母亲必在里面立刻回复,她好似永远在那里等着我回家。由于校内午餐营养不足,妈一见我必定给我几块糕饼,若那天给工友做了点心,她也必在锅内留一碗叫我去享受。母亲啊母亲,世界上还有谁能比你更关心自己的孩子的!
学校的小圣堂内,有一座露德圣母像,维妙维肖令人百看不厌。弥撒后见四周无人,我往往站在像前逗留片刻,求圣母娘保护我今天一切平安。好几次当我这样祈祷时,好像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旁对我说:「看,你的母亲!」圣母啊,你是我的母亲,我已失去了亲生的母亲,现在你是我唯一的妈了。如今我已别无所求,只求你常牵着我的手走完这人生最后一段路,希望死后在天上与你及你的圣子相遇,那里已有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们等着我去永远团聚。
耶稣临终前的第四句话最令人心碎:「原来那天下午三时,耶稣曾大声呼喊说:厄里、厄里、肋玛撒巴黑塔尼!」意思是说:「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我!」(玛廿七46;谷十五34)厄里!厄里!这是一句由阿拉美语转成希伯来文的呼叫声,是一句在痛中挣扎的绝望之声。「父啊,你为什么舍弃我!」在山园祈祷时,耶稣想到各种即将面临的悲痛,也曾在绝望之余向天父祈求说:「阿爸!父啊!一切为你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苦爵)吧!但不要照我的意愿,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谷十四36)
无疑的,耶稣这种绝望的呼喊声,是由祂的人性发出来的。耶稣毕竟是神也是人,祂是圣父之子,与圣父同性同体;但祂也是人,由圣母所生,因此祂也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就人性言之,耶稣那次的确已吃尽了人间绝苦:除了鞭打、唾污、走苦路、到最后被钉死的各种肉体之痛外,更有那种被弟子所出卖、被伯铎所否认、以及被仇人所痛恨、所轻视等等,这些精神之苦,谁又能想象于万一,更甭提体验了!
但祂最严酷的心灵之痛还在后面。在祂快断气时,天父还要祂尝:「罪恶之痛」。耶稣当然没有任何罪恶,但为了拯救人灵,天父要祂知道罪恶的真正可怕何在,那就是与天主永远隔绝之痛。学者们认为耶稣那时所体验的,正是这种「与天主断绝关系之痛。」但这是一种我们有限的理智无法理解的痛苦,因为它已进入了一种极深的奥迹!
那时罗马军队中有位百夫长,站在那里亲眼目睹这一切,似乎有感于衷地说了一句真心话:「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我们不知道这位军人是谁,更不知道他究意认识耶稣有多少,但他见耶稣在如此痛苦及侮辱之中,始终保持着祂的尊严,真叫他不得不说声「这人真是天主子!」
耶稣临死前的最后三言,看起来好像是同时讲的,至少彼此相隔的时间很短很短。那三言即是:「我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完成了!」
上文已提过,耶稣在绝望中曾喊叫天父:「父啊!父啊!为何舍弃了我!」玛窦用的原文是「ELI,ELI!」而马谷则是「ELOI,ELOI!」这个名字听起来与先知ELIAS(厄里亚)很相近,使得旁边听着的人,以为耶稣正在叫厄里亚先知,因此虽然曾有人想拿浸满了醋的海绵给耶稣喝,他们却阻止了他,并说:「等一等,让我们看看,是否厄里亚会来救祂!」(玛廿七46-49;谷十五34-36)
耶稣最后七言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像一把利刃,句句直入胸腑,令人不能无动于衷!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宽恕:「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路廿三34)有人说,宽恕是基督宗教信仰的特色,且又是一个多么令人惊讶及难以实践的特色!我们都有经验,若有人做了一件令我不悦的事,或说了一句我不怎样高兴的话,这种人还想叫我原谅他、宽恕他,已属相当不易。但若他们所言所行,对我是一种奇耻大辱,或甚至非把我置于死地不可;请问这样的人,我又能如何原谅他们、宽恕他们?但耶稣就在这种场合之下,宽恕了那些迫害祂于死地的人。
我们已知道,在罗马帝国时代,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一种天大的极刑,当年大文豪西塞罗(Cicero),曾形容它是一种「最残酷最恐怖的刑具」。史学家认为十字架的始作俑者是波斯人,以后由波斯传到迦太基,再从那里传到了罗马。由于这种刑罚实在太残忍,罗马法律明文规定,罗马公民不得受此苦刑。罗马属地也只有严重的「政治犯」,才能使用这种刑具。
我们可以想象,当耶稣受尽种种凌辱及鞭打之后,早已精疲力竭四肢无力,如今又被迫再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上山,精神及肉体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说?在这种极度痛苦之下,祂却还在那里求天父宽恕那些刽子手,「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如此伟大无私的宽恕精神,除了耶稣外,请问还能到那里去找?尤其当祂高悬在十字架上时,那些刽子手还不断在那里辱骂祂、讥讽祂、说什么「你若是犹太人的君王,请救你自己吧!」等等十分刺耳的话,但祂还在求天父原谅他们……
当年耶稣曾告诉门徒,处处当原谅人、宽恕人。伯铎大概听多了,于是问耶稣若他的弟兄得罪了他,他该宽恕多少次?七次够不够?无疑的,伯铎认为七次应该绰绰有余,那有人能不断宽恕兄弟的!不料耶稣却对他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的七次。」(玛十八21-22)这类宽恕的话,叫一个只求报复的民族如何听得进去?东方民族好像是一个十分强调复仇的民族,「弒父之仇十年必报」,这句古训早已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试问中国的武侠小说,那一部不在强调复仇的故事?记得六十年前读周作人文章时,作者曾表示自己对基督的那种仁爱精神颇为欣赏,但当他读到耶稣的那句话:「若有人打你的右颊,你左颊也叫他打」时,他竟大为不满,说什么真是岂有此理,天下那有这种傻瓜!
我们除了同情及了解周作人对耶稣基督的精神无知外,也该为问问自己,我们对宽恕原谅,究竟了解多少?领悟多少?我们是否也该向耶稣学习,对人应该多一点同情与关怀?
去年在阳明山大道上发生了一次车祸,那时有一位文化大学的学生,骑着一辆机车直驱而下,正好撞倒了一位横越马路的美国工程师。幸好那位学生立刻送他到医院,不久他的母亲也赶到,立刻答应那位工程师将赔偿一切损失,请他好好休养。工程师的太太不久也到了医院,她见母子俩如此紧张,竟反过来安慰他们说:「不要害怕,我不会上告你们的,是我先生不好,他不该在那里横越马路!」这可能就是宽恕精神,大概只有信仰基督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天若换了另一个人,不敲那对母子一个大竹杠才怪!
耶稣的第二句话也与宽恕有关,因为祂赦免了那位右盗的罪,并答应他当晚要带他到天国里去。现在让我们先听听路加的记录:「悬挂着的二个凶犯中,有一个曾侮辱耶稣说:『你不是默西亚吗?救救你自己和我们吧!』另一个凶犯听了竟责斥他说:『你既然受同样的刑罚,连天主你都不怕吗?这对我们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所受的,正配我们所行的;但是,这个人从未做过什么不正当的事!』随后他对耶稣说:『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你纪念我吧!』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廿三39-43)
这位希望耶稣能记得他的犯人(现在都叫他为右盗),传说中曾有三个名字Dismas, Demas, Dumachus。据说当年圣若瑟带着小耶稣及圣母逃避埃及时,再路上曾遇到一群强盗,他们不但想抢劫圣家的财物,甚至还想杀害圣家全家。幸好他们当时有一位小头目,他一见小耶稣如此可爱,实在下不了手,于是就把他们放了。这个同情耶稣的强盗据说就是今天的这位右盗。
他之所以被判死刑,并与耶稣一齐钉死在十字架上,很可能他一生杀人如麻,罪大恶极。但因为他求耶稣来日在天国里纪念他,耶稣竟答应他今天就要带他进入乐园!记得吾乡抗战前有一位老姑婆,她最喜欢向人讲右盗的故事:「右盗临死前求上主原谅,上主就赦免了他的一切罪过!我们的罪过大概还没有像他那样严重,因此只要我们立志悔改,天主也必宽恕我们无疑。那里还有一口气,那里就有希望……」天主的仁慈又有谁能了解领悟?让我们像右盗那样信任我们的在天大父吧!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第三句话,是叫若望爱徒认圣母为母,并把圣母托予若望。「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祂的母亲和祂母亲的姊妹,还有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和玛利亚玛大肋纳。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祂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然后,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若十九25-27)
在若望福音中,站在十字架下的至少有四位妇女,其中只有那位克罗帕的妻子叫玛利亚的,后人一无所知。至于那位圣母的姊妹,若望虽来曾指出名字,玛窦及马尔谷则告诉了我们她是谁(玛廿七56;谷十五40)。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圣母的姊妹名叫撒罗默,她就是雅各布及若望的母亲,关于这位母亲,耶稣当年曾责备过她,因为她曾要求过耶稣,希望把她的两个儿子安排在祂的王国内,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耶稣当时曾责备她不知道她要求的是什么!(玛廿20-24)最后一位叫玛利亚玛大肋纳者,学者认为她就是耶稣从她身上,驱走过七个魔鬼的那个妇人。(谷十六9)
无论如何,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圣母及若望。「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就是这句简单的话,使我们想起大诗人吉伯林(Kipling)的那首诗:
我若高悬崚崖,母亲啊母亲,
我知道你定会寻找我;
我若沉溺深渊,母亲啊母亲,
我知道你定会营救我;
我若被判死刑,母亲啊母亲,
我知道你定会为我祈求!
爱子莫如母,不管我们在那里,也不管做什么事,慈母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俗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圣母。每年九月十五日,教会庆祝痛苦圣母日,那天的日课经内,也有这样几句动人的词句:「圣子高悬苦架上,慈母倚立心悲伤,举目仰视泪汪汪;此母悲痛深似海,有如利刃刺心房,刺透慈悲的心肠!」
记得年幼时,每次放学回家,只要在门口叫一声妈,母亲必在里面立刻回复,她好似永远在那里等着我回家。由于校内午餐营养不足,妈一见我必定给我几块糕饼,若那天给工友做了点心,她也必在锅内留一碗叫我去享受。母亲啊母亲,世界上还有谁能比你更关心自己的孩子的!
学校的小圣堂内,有一座露德圣母像,维妙维肖令人百看不厌。弥撒后见四周无人,我往往站在像前逗留片刻,求圣母娘保护我今天一切平安。好几次当我这样祈祷时,好像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旁对我说:「看,你的母亲!」圣母啊,你是我的母亲,我已失去了亲生的母亲,现在你是我唯一的妈了。如今我已别无所求,只求你常牵着我的手走完这人生最后一段路,希望死后在天上与你及你的圣子相遇,那里已有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们等着我去永远团聚。
耶稣临终前的第四句话最令人心碎:「原来那天下午三时,耶稣曾大声呼喊说:厄里、厄里、肋玛撒巴黑塔尼!」意思是说:「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我!」(玛廿七46;谷十五34)厄里!厄里!这是一句由阿拉美语转成希伯来文的呼叫声,是一句在痛中挣扎的绝望之声。「父啊,你为什么舍弃我!」在山园祈祷时,耶稣想到各种即将面临的悲痛,也曾在绝望之余向天父祈求说:「阿爸!父啊!一切为你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苦爵)吧!但不要照我的意愿,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谷十四36)

无疑的,耶稣这种绝望的呼喊声,是由祂的人性发出来的。耶稣毕竟是神也是人,祂是圣父之子,与圣父同性同体;但祂也是人,由圣母所生,因此祂也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就人性言之,耶稣那次的确已吃尽了人间绝苦:除了鞭打、唾污、走苦路、到最后被钉死的各种肉体之痛外,更有那种被弟子所出卖、被伯铎所否认、以及被仇人所痛恨、所轻视等等,这些精神之苦,谁又能想象于万一,更甭提体验了!
但祂最严酷的心灵之痛还在后面。在祂快断气时,天父还要祂尝:「罪恶之痛」。耶稣当然没有任何罪恶,但为了拯救人灵,天父要祂知道罪恶的真正可怕何在,那就是与天主永远隔绝之痛。学者们认为耶稣那时所体验的,正是这种「与天主断绝关系之痛。」但这是一种我们有限的理智无法理解的痛苦,因为它已进入了一种极深的奥迹!
那时罗马军队中有位百夫长,站在那里亲眼目睹这一切,似乎有感于衷地说了一句真心话:「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我们不知道这位军人是谁,更不知道他究意认识耶稣有多少,但他见耶稣在如此痛苦及侮辱之中,始终保持着祂的尊严,真叫他不得不说声「这人真是天主子!」
耶稣临死前的最后三言,看起来好像是同时讲的,至少彼此相隔的时间很短很短。那三言即是:「我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完成了!」
上文已提过,耶稣在绝望中曾喊叫天父:「父啊!父啊!为何舍弃了我!」玛窦用的原文是「ELI,ELI!」而马谷则是「ELOI,ELOI!」这个名字听起来与先知ELIAS(厄里亚)很相近,使得旁边听着的人,以为耶稣正在叫厄里亚先知,因此虽然曾有人想拿浸满了醋的海绵给耶稣喝,他们却阻止了他,并说:「等一等,让我们看看,是否厄里亚会来救祂!」(玛廿七46-49;谷十五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