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案例分析 篇章分析与逻辑学中“逻辑”含义的比较

第25卷第4期

Vol125 No14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6年7月Jul12006

篇章分析与逻辑学中“逻辑”含义的比较

郑东升

(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 要]篇章分析中的“逻辑”连接与逻辑学当中的“逻辑”一词意义不同,认清逻辑一词的意义

对于篇章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篇章分析;逻辑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6)04-0128203

  “逻辑”一词在当今的各个学科中都经常用到,但是对于它的意义与理解,在不同的学科中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语言学与哲学、逻辑学一样,也非常关注“逻辑”一词。我们认为,在语言学的篇章分析中,对于“逻辑”一词的使用与逻辑学中所使用的“逻辑”一词是有区别的。逻辑学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一直就是紧密相关的,随着现代语义学的出现,人们认识到语言的结构可以用形式化的方式进行描写,逻辑学与语言学的联系更加紧密,“逻辑”一词也更多地应用到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中来。本文对于“逻辑”一词的尝试性区分,对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尤其是对于篇章分析这一门学科研究的推进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逻辑学中的“逻辑”

逻辑一词来自于希腊语logos(逻各斯)一词,原意是思想、言词、理性、规律等。汉语中逻辑一词首

[6]见于20世纪初严复的译著。逻辑一词的意义很多,主要有:第一,事物的规律,如“生活的逻辑”、“历

史的逻辑”等。第二,某种理论观点,如“强盗逻辑”等。第三,思维规律,如“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7]“写文章要讲究逻辑”等。第四,逻辑学,如“要学点语法、修辞和逻辑”等。哲学上通常认为,逻辑是

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根据或理由以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从“逻辑”一词的定义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本文讨论的重点就是要对其关键词进行界定。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不仅研究个别的正确推理形式,而且还研究各种正确推理形式之间的关系和提出关于正确推理形式的系统理论。

我们知道,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在思维与思维科学之间,必须有一个物化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语言。二十世纪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从关注对真理和理性的追求转向对语言意义的澄清,认为以往哲学的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语言表述的混杂和无序造成的,并对难以琢磨和把握的真理和理性进行批判。弗雷格、皮尔士、罗素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系统,运用特定的人工语言符号,以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来研究哲学,使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学层面扩展到哲学层面。哲学中的逻辑学就是通过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来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语言与思维的结构形式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清楚了解。由

[8]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们经常将逻辑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传统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

辑、古典归纳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传统逻辑主要是使用日常语言来表示和描述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比较接近语言学,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考察所谓主谓命题,不考察关系命题及其推理,而关系命题及其推理在我们的思维中是常见的,这正是与篇章语言学中的词句关系的连接方式紧密相关而又极易混淆的地方。现代形式逻辑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分支,是指使用特制符号和数学方法来研究演绎方法的理论,虽然同语言有一定关系,却主要涉及的是人工符号,很难与自然语言符号放在一起而产生混淆问题。现代语义学产生以后,更多地借用了形式逻辑的内容和原理以及推理公式。归纳逻辑是研究归纳推理的逻辑,它是一种经验的方法,即直接使用经验材料求得概括结论的方法。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逻辑只从以语言符号为媒介所表达的真假关系或真假关联的角度来考察命题和命题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逻辑只问真假,而不考察其他方面。推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命题是否成立,成立的话,我们就说该命题是合乎逻辑的;不成立的话,我们就说该命题是不合乎逻辑的。通过对逻辑学中的逻辑一词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逻辑学中的逻辑通常指的是一个命题进行推理的真假,而这个推理过程是否正确正是逻辑推理的研究内容与推理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对

[收稿日期]2006-03-11

[作者简介]郑东升(1973-),男,内蒙卓资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语义学研究。

128

于自然语言的逻辑研究,也是停留在句子的层面上,即句子是否为真或假。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在逻辑学中指的是句间的推理关系,即前句推向后句时是否严密与合理。而对于推理及其有效性的判定,即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如何判定它们,是逻辑研究的核心。如果用正确的语言结构形式正确地表达了思维,那么就是逻辑上正确的,同时,用正确的推理证明了命题,命题就是正确的,同时推理就是合乎逻辑的。

二、篇章分析中的逻辑连接

说到连接,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传统语法中的连词,如英语中的“and”、“but”、“when”和汉语中的“和”、“但是”、“因为”等具有连接作用的词语。这些词类的功能是连接句子中的各个小句,对此夸克等

[4]人已有详细的归纳和描写,在此不作详细介绍。语篇中的连接概念专指相邻句子(群)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就是说,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来体现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为了便于分析研究,韩礼德和哈桑[1]将连接成分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加合”(additive)、“转折”(adversative)、“因果”(causal)、和“时间”(temporal)。但是后来放弃了这种划分法,采用了“详述”(elaboration)、“延伸”(extension)和“增强”(enhancement)这种以逻辑语义关系为切入点的三分法。在新的三分法中,每一大类都细分为若干个隶属于该大类的亚类,亚类下再继续分为小的亚类,使之更加明晰精细,其涵盖面也明显扩大。详述是对前句或基本小句以及句或小句中的某一成分给以进一步的说明、评论或举例。延伸是表达在前句或基本小句的语义之外,从正面或反面增加新的陈述,或交待其例外情况。语义的增强是一个句子或小句给另一个句子或小句提供有关时空、因果、理由和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在句子中,相当于以小句形式出现的状语。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里所谓的“逻辑”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是逻辑学中所说的“逻辑”吗?让我们看看上述学者给出的“逻辑连接”的具体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胡壮麟[4]认为,篇章分析中的逻辑连接方式指的是一些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的过渡性词语,并在后来把这些过渡性词语统一放在逻辑连接一章中讨论,依照韩礼德的划分方法进行研究,并认为逻辑连接更大程度上是语义上的。黄国文[3]把它们叫做逻辑联系语,并且将之表示的逻辑关系划分为十一类,与韩礼德所划分的方法与角度有所不同,它们是:

11列举常见的有first,second,…;one,two,three,…;firstly,next,then,last,finally;等。

21增补有and,andalso,also,too,furthermore,inaddition,besides;等。

31转折或对比有still,but,yet,nevertheless,though,instead,anyhow,onthecontrary,infact,ontheotherhand;等。41解释有thatis,thatistosay,namely,forexample等。

51等同有equally,likewise,namely,similarly,inthesameway,inotherwords,thatis,Imean,thatistosay等。61结果有accordingly,consequently,hence,now,so,therefore,thus,asaconsequence,forthatreason,asaresult,ofcourse等。

71推论有else,otherwise,then,inotherwords,inthatcase等。

81总结有altogether,overall,then,therefore,thus,allinall,inconclusion,insum,onthewhole,toconclude,tosumup,tosummarize等。

91替换有again,alternatively,or,rather,better,worse,ontheotherhand,oratleast,orrather等。

101转题有now,incidentally,bytheway,tochangethesubject等。

111原因有for等。

可以看出,学者们将句子之间的词汇衔接纽带看作是体现逻辑关系的必要条件,而同时将词汇本身具有的意义看作是逻辑关系的体现者,也就是说,词句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依靠这一连接词来判断,同时这种关系就是篇章分析中所说的逻辑关系。我们通常很容易知道每个连接词是什么意思,但是每当它将句子连接起来以后,就出现了语义联系的合理与否,即是否合乎逻辑。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学者也对汉语的逻辑连接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5]。语言学家王力很早就对具有语篇意义的连接词进行了界定,而且赵元任也提到了连词的超句法用法。廖秋忠对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类和阐释。我们知道,一个有意义的篇章不是作者随意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这些顺序在语篇内表现为直线向前或者发生变化的语篇信息,在语篇外表现为客观世界中事物发展的顺序或者心理过程,这些语篇信息的展开就是需要连接成分来实现的,就是我们所指的逻辑连接词。凡戴克[5]把它归纳为五类:时间、大小、一般、因果、所有者和被所有者。这也是从逻辑语义方面对语篇连接手段的一种划分方法,同黄国文的划分方法相比,更多地体现在语言的行进与世界中的事物发生、行进是一致的这一思想,更接近于逻辑学中提到的逻辑一词的意义。通过对篇章分析中的所谓“逻辑连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结论:“逻辑连接”中的“逻辑”指的是篇章行进过程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一种自然连接关系,它带有读者或者听者对于篇章的心理解释过程,是我们在理解篇章时对于句子之间语义是必然连贯的一种先入之见,即句子只要放在一起就是能有联系的。我们就把这种联系叫做逻辑连接。而句子间的前后连接关系在篇章分析中被称为逻辑连接关系。

129

就像每当我们听到人们说话时,话语如果前言不搭后语,我们通常会认为他说胡话,或者就是精神有问题,或者说他思维混乱。但是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否是逻辑学所说的合乎逻辑,主要涉及的是相互间是否具有必然性,如果是合乎逻辑的,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真的,如果是逻辑连接的,只能说是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解释的,而其真实与否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一个程度问题。我们的语言是为了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并不要求句句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逻辑学中的合乎逻辑这一要求,因为语言中的词句经常出现歧义现象或者是一词多义等等,就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所以没有必要去找这样的规律而同样可以对事物进行认识一样。

三、两个“逻辑”

可见,虽然“逻辑”一词有很多的意义,但是在本文中前后两个“逻辑”的意义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前者中逻辑一词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关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概括和推理,而推理过程的合理性就被叫做逻辑。就如同一件事情发生的方式和顺序是否合理,合理将就是合乎逻辑的。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才是逻辑的研究对象之一,它要比后者所指的逻辑的范围要小一些,严格一些。所以我们经常在逻辑学的教材上看到的例子会说,“人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并以此作为逻辑推理正确的标志性范例。前句的关系能否推出后者是逻辑学所关心的,如果能够推出,就是合乎逻辑的、理所当然的。这个前后必然联系被认为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后者中逻辑一词指的是事物之间尤其是句与句的联系,即它们是通过何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如何发生了关系,如何达成相互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事物只要产生了联系,那么它们就是篇章中所指的逻辑连接,其必然性的程度只要达到人们相互间的认同就算实现了。这种关系被语言学家称为逻辑关系。实质上,篇章中句与句的关系如果被称为逻辑关系,就如同一件事情按一定方式与顺序发生了,我们就认为它是语言学上合理的、符合逻辑的。举例说,因为生气,一个人杀了人,那么生气就是杀人的原因,这被语言学家看成在语言描述中是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而在逻辑学中生气就杀人并不构成必然关系。人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一定就得用合乎逻辑的语言形式,所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思维,不能成为我们逻辑学中所指的“合乎逻辑”这一概念。篇章分析中的逻辑连接更多考虑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自然或心理上的彼此联系而不是必然联系,也不是逻辑学中的严格的真假逻辑关系,但是需要借鉴逻辑学中严格的研究方法来促进篇章分析以及语言学其它学科的发展。

当今哲学对于语言及其概念的关注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它使语言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更加严密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清楚地表达思想,要求语言使用准确,不至于产生歧义,就要借鉴哲学中对于词句表达的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对语言中词句的用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当今西方语言学的两大流派都试图从各自的角度达到对语言的精确阐释,如果能借鉴哲学中对于语言的研究,自然会更容易接近最终目标。篇章与语义、逻辑的结合是篇章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语言学中所说的合乎逻辑,而且要关注哲学对于语言学的概念的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要看到,逻辑合理是我们理性思维的必然要求,这样的“逻辑”不但存在于我们的哲学中,也存在于语言学中,希望能对篇章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与演绎,推进对篇章的研究。这是哲学的要求也是语言学的要求。如果说这两门学科对于“逻辑”一词的解释是程度上的问题,那么我们对于语言学的研究也要像哲学一样深入下去,因为是否真正解决了一个问题也是个程度问题。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an.Cohesionin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陈 波.逻辑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宋文坚.新逻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哲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8]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逻辑学案例分析 篇章分析与逻辑学中“逻辑”含义的比较

TheMeaningof“Logic”inDiscourseAnalysisandLogicScience

ZHENGDong-sheng

(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32,China)

Abstract:Themeaningof“logic”isdifferentlyusedindiscourseanalysisandlogicscience,whichrepresentsbasicallytowhatextentthingsaredefinitelyrelated.Clarifyingthemeaningoflogicissignificanttothestudyofdiscourselinguistics.Keywords:discourseanalysis;logicscience;logic

130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2151/150214031966.html

更多阅读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甲骨文与青铜器导学案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在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开鲁县新华中学 任立铭案例背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当我引导学生学习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影

幼儿园安全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分析 系统思考

幼儿园安全案例分析与思考幼儿园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教育,谈到多种模式,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对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因为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极易发生

金丽红:畅销书策划与经典案例分析(引用)

金丽红:畅销书策划与经典案例分析今天的讲座应该说对将来打算去出版社工作或打算在出版业发展的朋友最合适。因为今天我所要讲的,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操盘手的一些具体做法,从社长的宏观角度探讨的东西可能会少一些。一、近年来国内畅销

声明:《逻辑学案例分析 篇章分析与逻辑学中“逻辑”含义的比较》为网友心岛初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