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无疑是大家最喜爱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但你真的认知他吗?
李白,701年2月8日出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世誉为诗仙。
李白五岁诵六甲,15岁初成名,好剑术,后人熟悉他的诗,也应理解他侠义抱负,否则他便是不完整的。
25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7岁娶妻,相伴终生,为其牢狱多次游走拜府,幸福与否后人不得而知,但大抵内心是比较崩溃的,夫君的不得意乃是妻子的辗转难眠,夫妻本为一体。
年少成名,他无疑是意气风发的,诗中多为欣喜高昂之意。读书漫游,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接近三十岁,三十而立,他对于仕途无疑也是渴望的,但十年的郁郁不得志,他也发出了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当然,那时是说说而已。
终于,机会来了,经多方举荐,公元742年,受玄宗召见,盛名及峰,名冠一时,43岁,力士脱靴,玉环研墨,放浪不羁,宫人恨之,馋于玄宗,玄宗疏之。
世人皆言李白过于放浪形骸,而无人能懂宝宝心里的苦,对于诗仙本人,诗只是发泄心底的各种情感,而不是他本身的追逐,他一济苍生的宏愿无人赏识,玄宗只是把他当做吟诗做对的才人,同时也感谢玄宗,因为他的不赏识,后世才多了一位顶尖的诗人,而不是一方行员,拯救百姓疾苦。
李白所处的年代,注定了他一生的背影,公元755年,李白避居庐山,其中有隐居的闲情逸致,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仕途失败的郁郁寡欢吧,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暗喻世路艰险,人情冷暖。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出了他内心莫名的悲愤和失意,对于诗他是成功的,但对于他的人生,无疑是一败涂地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一语成谶,他忧国忧民的抱负没人记得,而他的豪饮和佳句却流芳百世,他如果泉下有知,内心估计也是极为不忿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虽话是如此,估计如果统治阶级一声召唤,他还是很乐意出仕的,但世事纷乱,时不待我矣。
李白的友情之盛,也是流传千古的,这也算是内心的一些安慰吧。
酣饮美酒,无心留诗句,竟成千古佳话,知己情深深过桃花潭。
醉卧清风,特意会英豪,笑看风云沧桑,伯仲意高可攀敬亭山。
李白入幕永王,后永王叛乱,更注定了后半生的流离坎坷,他的内心是丰满的,同时也是寂寥的,没有什么能和终生不得志的苦更深的吧。
公元762年,李白六十二岁,长年的奔波流离,重病吞噬了诗人的强健体魄,而更为打击深重的,更是内心的忧郁悲愤。他托稿于名士李阳冰,最后的托付是值得而正确的,为我们就下了最浓墨重彩的瑰宝。
如果人有多种离去的方式,这一种是最浪漫的。
病重的诗人泛舟解忧,饮酒为了娱情,也为了伤痛,最终的酣畅淋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果明月有知,也当泪落,内心的孤寂,只能说于明月。
水中月亮的倒影,碧波如镜,饮到酣处,不如归去。
天上人间,何处飞仙,

千年孤寂,不愿留名。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