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网上盛传2015年6月30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保护期的最后一天。自2015年7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取消一切关税壁垒。从7月1日起,进口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将实行零关税。
这一明显的假新闻不胫而走,流传甚广,许多人信以为真。一位在天津工作父母在山西的朋友告诉我,她父亲原计划买一辆车,听说7月1日以后要实行零关税,价格肯定还会降,于是不急着买,等零关税后降价了再买。
虽然买不起进口整车,但进口零部件零关税对国产汽车也可以降低成本。这样的消费者估计不在少数。听信谣言持币待购对国内车市也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克莱斯勒的国内经销商问进口商,听说7月1日起要进口车零关税,你们为什么不降价?
15年过渡期,进口车零关税这些谣言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有人找到了源头,原来是个别汽车圈的所谓专家说的。然后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广为传播。
汽车保护期已成历史
一些不学无术、浪得虚名的伪专家,在接受一些年轻媒体从业者的采访时,大谈什么15年过渡期,什么对汽车产业的保护即将到期等等。误导了媒体,误导了消费者。
由于缺少新闻资源和人脉关系,新入行的媒体从业者很难找到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但是,只要锲而不舍,还是能撬开他们的口的。在向专家讨教方面,不要偷懒。找伪专家当然容易多了,他们也愿意接受你的采访。问题是这些伪专家仅是一知半解,并非学有所专,他们所说的那一套经常不靠谱、不严谨,就更谈不上权威了。
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一大批在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前沿技术、汽车市场分析、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权威的专家。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研究院,以及科技部、工信部、国家环保部、质检总局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研室,也有一批对汽车很熟悉的研究人员。
在进行汽车报道,特别是牵涉到重大政策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权威部门的权威专家来解读,切不可被一些滥竽充数的伪专家忽悠了。这么做,是对汽车产业负责,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