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1810年2月22日生于波兰华沙近郊热里亚左瓦沃里亚(Zelazowa Wola)。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迁居波兰。母亲是一位跟有音乐天才的波兰妇女。
肖邦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音乐天才,他不但会弹钢琴,而且7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时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经常应邀去为贵族演奏。1826年肖邦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逐渐成为波兰公认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1835年在德国的德累斯顿,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出身的玛利亚,次年向她求婚, 因门户之见而遭拒。1836年,肖邦认识了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两人同居,大约1847年才分手。肖邦从30年代其经常患病,由此也更产生出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肖邦对祖国的眷恋更加执拙,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结核病逝世于巴黎。
(1)华沙时期(1817--1830),这段生活总的说是愉快,开朗的。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基调是乐观的,但由于年岁和阅历的关系,思想深度有限。清新、明快是肖邦华沙时期绝大多数作品的风格。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依据波兰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去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具有个人独创的特性。
(2)巴黎时期(1831--1849),1830年到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与失败,使肖邦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使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从风格和思想性上判若两人。后期的作品思想性很高,感情充沛,气势宏大,他早期的作品如果说是抒情音诗,那么后期作品就应称之为民族史诗。如“第一叙事曲”,“c小调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等。肖邦的作品以抒情为特色,旋律宽广如歌,和声丰富光彩,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钢琴家、演奏家和作曲家。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肖邦的革命主义钢琴曲有很多:《革命练习曲》、《波罗尼茨舞曲》、《华尔兹舞曲》、《军队波兰舞曲》、《辉煌大波兰舞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