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简介
陈炯明,广东汕尾市海丰人也就是今天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1878年出生,是粤系的军事将领,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陈炯明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中了秀才,后又就读于广东政法学堂,光绪三十四年时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参加过辛亥革命以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李炯明照片
武昌起义后,陈炯明开始到东江,他去的目的就是为了组织民军起义,1911年任广东代理都督,1913年正式成为广东的都督。1915年孙中山先生亲自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听命于孙中山先生回师广东,任职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被非常国会选举为非常大总统,李炯明并不支持这一次的选举,也用不出席议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最后孙中山还是说服他加入了国民党。1922年二人因为护法运动又一次合作,可是中间却因为政见分歧而决裂。张炯明主张仿照美国民主宪政,但是孙中山坚持中央集权,以武力北伐来统一中国。1925年美洲的致公党改组中国致公党,陈炯明被推选为总理,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香港病逝。
陈炯明去世之后,有媒体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由此可见陈炯明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陈炯明叛变
陈炯明说他一生最遗憾的事就是背叛孙中山,而且在孙中山临终时并没有见到孙中山的最后一面,两人之间的误会也并没有解开,真的着实令人遗憾。正是由于陈炯明叛变使得北伐功亏一篑,下面来看一下陈炯明叛变的过程。

陈炯明照片
民国11年陈炯明的叛变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种种恩怨不满的累积,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炯明与总统以及胡汉民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总理主张北伐,以武力统一中国,而陈炯明则主张效仿美国的民主宪政,二人在政见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不久总理就下令允许陈炯明辞去粤军总司令与广东省省长的职务。总理离开广东去往韶关,在韶关誓师北伐,之后就全心全意投入到北伐的事业当中去了。6月1日,胡汉民被留守在韶关大本营,而总理率领卫士回到广州,不曾想就出事了,16日陈炯明率领部队攻击了观音山。
14日时有人就检举了陈炯明说陈炯明可能会叛变,总理的之这个消息时还有点不相信对部下说不能听信谣言,不然自己先乱了阵脚会影响大局。15日就拿到了陈炯明的叛变证据,不久陈炯明就炮轰了观音山。
陈炯明叛变之后总理一度的派人和他说只要他愿意诚心的悔过,那一切都可以既往不咎,只要陈炯明写悔过书,检讨自己的错误,但是陈炯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拒绝写悔过书,所以陈炯明与孙中山二人关系一直没有缓和。
陈炯明为什么叛变
陈炯明的叛变影响了总理整个北伐的进程,可以说使得北伐功亏一篑。陈炯明的叛变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他与总理以及胡汉民之间关系不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日积月累的一些情绪以及矛盾最终导致了叛变。但陈炯明为什么叛变并不是一两个因素导致的,是有很多原因综合导致陈炯明最后走上道路。
陈炯明人物画像
下面就来具体看一下陈炯明为什么叛变:首先陈炯明是一个极具英雄主义心理的人,他希望在所有人眼中他都是了不起的,在南洋的华侨也都非常的追捧他,而且他在广东的势力也非常的大,他总想做一个领袖不愿意屈居人下。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尤其是总理辞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之后胡汉民又复任了广东都督,陈炯明都气愤的出走香港了,他这样的心性想是很难一辈子在人之下的。
其次吴佩孚与赵恒锡对陈炯明的蛊惑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般的军阀心目中,陈炯明拥有很大的名气甚至是在总理的名气之上。至少在广东,总理的力量是虚有的,但是陈炯明拥有的军队力量确实实打实的,所以二人就联系上了陈炯明希望他能赞成省自治,阻止总理的北伐计划,最重要的是承诺他假如全国统一将拥护他做领袖,这一点刚好说到了陈炯明的心坎上,随即一拍即合。
其次是陈炯明自己的封建思想,陈炯明出生在偏僻的地方,从小就见识不广,满脑子的封建思想,把广东当做了自己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