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教育如何帮助学生走出
同学关系不和的怪圈?
最近的一次心理辅导,我接诊了我校高三文科班一名女生,她说,她所在班级的学习小组有四人,三人跟她不说话。除此而外,她还与班上其他几名同学关系不和,平时处于“断交”状态。为此,她感到尴尬和不安。她说,晚上作恶梦,梦见“敌人”在追杀她;白天回到教室,总觉得有人在反感她,排斥她!她还说,已有2个月的失眠煎熬和失魂落魄!难怪这名学生脸色发黄发黑,精神不正。这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怎能应付得了繁重的高三复习任务,怎能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
本人兼职高中心理辅导七年来,接诊这类学生已经不少了,不容置疑,这类心理现象的存在带有普遍性,而且严重干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秩序。所以,心理教育一定要帮助学生走出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的怪圈,否则,不少学生的人格将扭曲,理想将落空,进而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如何通过心理教育解决此问题? 本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经验,探讨如下:
一、学校应适时举办以“团结同学,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 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所学校的心理教育,营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波光粼粼、空气清新的校园自然环境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有目的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大环境。要带学生走出同学关系不和的怪圈,学校应举办以“团结同学,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
首先,针对学生之间日益暴露出来的关系不融洽的种种现象和已经露头的
5 页 第 1 页 共
恶性事件,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邀请心理教育专家搞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际关系方面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认识人际关系恶化和分裂带来的危害,从思想上提高他们“团结合作”的觉悟。
其次,在校园要通过网站、黑板报、校报、校刊、标语、宣传画、广播、文艺演出等窗口,体现和宣传“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内斗内讧”的危害性。
再次,学校要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举行班级之间“拔河赛”、“信任倒”、“跳绳”、“竹竿舞”、“野营训练”等室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分组活动,可达到增强凝聚力,化解分歧,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的目的,但这些活动要高度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
目前,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未散去,几乎所有中学都把中考或高考放在突出位置,许多应开展的活动被人为压缩,这是不好的。因为谁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我们很难想象,一所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和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好到哪里去?
二、心理辅导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分析人际关系不和的本质原因,又要教会他们相应的为人处世方法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涉世浅薄,个性张扬,不会换位思考。他们说话做事往往只管自己舒服,不管他人感受。同学之间往往为一些小事结怨,结怨后,处理矛盾的方法不当是常有的事。他们缺乏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还缺乏为人处世的生活经验。不少学校从周一到周五都应有心理老师在固定时间和特定场所轮流值班,面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帮助学生解开一个个心理谜团。这是很好的契机。本人认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关系不和的现象,心理辅导老师应善于研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且教会学生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耐
5 页 第 2 页 共
心帮助他们改善关系。
第一、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其实,学生之间关系不和的本质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尊重人!他们反映的情况包括自己和别人在语言、行为、表情、做事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针锋相对!说白了,就是不给对方面子,导致相互之间一个时期的心理对立。为此,应该引导问题学生尽量这样去努力:表情自然且善意,见面点头打招呼;帮助别人当义务,别人帮忙要感谢;自己成功要低调,别人成功要祝贺;伤及别人须道歉,被人伤及善包容。
第二、教会学生巧妙说话。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不当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常常给自己带来不悦。所以,应告诫学生:与人交流要诚恳,防止敷衍和伤人;音量和谐且悦耳,言语有理合逻辑;该言语时就言语,该沉默时且沉默;心直口快会伤人,说话婉转润心灵;“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议他人非”。
第三、教会学生积极服务他人,克服自私心理。从道德上讲,一些学生跟别人关系紧张,往往是由于太自私,说话做事总想占便宜,对公众环境的施舍不够!平时,该他(她)干活找借口,该他(她)帮忙则回避;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友好相处?我认为,一定要谆谆教诲学生:公共环境多维护,集体义务记心中;助人为乐建和谐,狭隘自私失尊严;吃亏是福,占人招祸!
第四、教会学生恰当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两性之间产生爱慕是难免的。但这种爱慕之情控制和处理不好,不仅使学生心神不宁,而且可能会引起严重分歧,甚至恶性事件。这些年,本人就接诊了一些如三角恋、单相思、情感性失眠等学生。我是这样教育他们的:男女有别,相互尊重;接触有度,保持距离;如生爱慕,相互勉励;趁着年少,全力学习;精神垃圾,及时
5 页 第 3 页 共
清理;考上大学,再作考虑。
第五、教会学生善于化解误会和分歧。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利益纷争,就会产生误会和分歧,进而会引发闹别扭、吵架,甚至打架。此类现象的存在,会使一些同学失去安全感,陷于孤立,从而无心上学。前不久,我遇到高二某班班长,他说,因工作方法不当导致他得罪了本班9名同学,其中有几个还威胁他。他问我,若遭打,该不该还手。我的回答是,尽量避免!这类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原因导致。如何化解误会和分歧? 我认为应该这样指导学生:反省自己,查找原因;不清不楚,求教老师;自己不对,主动道歉;别人不对,善意提醒;难解分歧,求助社会;小气则忍,大气促谈;同学之间,不必动手!
三、班主任应在防范和调解学生纠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学校开展的整体性心理教育活动是把握大局,心理辅导教师的坐诊指导是零敲碎打、守株待兔的小局,那么,班主任的心理教育及日常管理则是中局,起中流砥柱的作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位高三女生,我就是通过班主任为她调整了学习小组,又调换了座位才解决了问题。经过联合教育和疏导,后来,她和那几位“不说话”的同学和好如初。所以,学校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若离开班主任的工作都会落空。我认为,班主任应在防范和调解学生纠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应做到如下: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之间关系不和在初期一般带有隐蔽性,等到发现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常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成为朋友,这样就可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其次,要及时并善于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不和,若听之任之,会导致群体对立和小团体主义,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细心的班主任们往往在问题还在萌芽
5 页 第 4 页 共
状态就把它消灭掉了。当然这个“消灭”的过程,离不开苦口婆心和孜孜不倦地引导、调整和教育。若同学之间先出现“心战”、后出现“口水战”,甚至出现激烈的肢体冲突时,班主任应把个别教育和双方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并要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死板和教条。在妥善处理问题的同事,顺便达到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同学关系不和的怪圈,需要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三方工作通力合作,缺一不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校园,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理想的成长环境。

5 页 第 5 页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