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一: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

《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一: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

 

写诗要用“诗家语”

                        ---第四讲: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视艺术手法。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情、述志,通常都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的辩证手法,形成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和离合,等等。下面就以大家熟悉的古代诗词为例,作以粗浅的说明。

 


一、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点染”一词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点染”的手法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是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质言之,“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二者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举例来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目的是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都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比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3)《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一: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


二、虚实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能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比如,李白《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本诗“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又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是一篇借瑟以隐诗题的“无题”之作。《锦瑟》这首七律,历代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之作。但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被喻为我国古代的“朦胧诗”。在本诗中,作者一连运用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采用“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的手法,让后学者畅想不已。

再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无穷。 

 


 

三、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在一首诗歌中,诗人往往会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从美学角度来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中,“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老诗人杜甫营造了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并且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放在这宏大的背景之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是“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则意象丰富,十分密集。前者的“疏”,显得宏观的“开阔”,后者的“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疏密相间,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四、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诗人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动静和谐,妙趣无穷。 

比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四句中,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鸣、上),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含、泊),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而且是“静中见动”,这个“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啊!。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写的真是高妙!首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江水那“神奇的动”,力量巨大;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群山雄奇“险峻的静”,是强大力量的“静”;第三句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是“静中有动”;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则是“动中有静”。这首诗,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    (未完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0451/654512429928.html

更多阅读

池莉与《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 池莉

池莉与《不谈爱情》--刘荣秀一、池莉作品简析:读池莉的作品,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真、实在。她写的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可她一样把你带进去读,让你感动。《不谈爱情》是池莉“烦恼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烦恼人生》和《太阳出世》。

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

卷三十一  诗累门  隋炀帝善属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燕落泥’否?”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之,著作郎王胄独不和焉,每衔之。终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耶?”《小说旧

《世说新语》录二十一:《蔡洪赴洛》

家中读书,读而不写,犹如耕而不种。吾近期如是。《世说新语》录二十一:《蔡洪赴洛》蔡洪是现在的江苏苏州人。一开始在三国吴国做官,西晋灭掉吴国后,蔡洪来到西晋求职,做到松溪令。蔡洪刚到洛阳时,有人瞧不起他,也就是故意的难为他

声明:《(3)《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一: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为网友抹杀你的自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