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简介 明朝高攀龙的简介 高攀龙与东林书院

明朝高攀龙

明朝高攀龙,字存之或云从,江苏无锡人,后世称之为“景逸先生”。高攀龙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东林党的领袖,同时也是“东林八君子”之一。明朝高攀龙担任过太常太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等职务。

高攀龙

高攀龙从小就喜欢读书又十分懂得礼节。万历十四年,无锡的知县派罗懋忠和顾宪成前来进行讲学,高攀龙受益匪浅,开始专心研究“程朱理学”,并且还确定了自己的治学方向。三年之后,高攀龙中了进士,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嗣父去世了,高攀龙回家为嗣父守孝三年。

等到他服丧期满后,朝廷就任命他为行人司行人,还进行礼仪性的仪式。因为平时的工作比较空闲,所以高攀龙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深入研究了二程和朱子的作品。高攀龙还另外编写了一则《日省编》,将先人的语录附在了文章的下面,作为初学者的指南。

那段时期,明神宗已经长期没有处理政务了,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国力日益衰弱,高攀龙随之附上了自己的奏折,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万历二十二年,因为高攀龙斥责杨应宿等人诬陷而被神宗下旨贬为广东揭阳典史。

高攀龙于是只能前往揭阳进行任职,在他前往的路上就已经立下了规矩,他要求自己要静心修养,不要被外界的事情所干扰。等到了揭阳之后,高攀龙每天都会教授学徒,还培养了许多人才,另外还经常去观察民情,严惩当地恶霸。在他任职的半年内,他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对他的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攀龙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时期,是当时北宋许多学者讲学的地方。明朝期间,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高攀龙、顾宪成等人一同重建修复了东林书院,并且在这里聚齐众人开始讲课,他们在这里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文化思想,引起了全国许多学者的热情响应。

东林书院

高攀龙与东林书院的联系应该是从他归家教学之后开始算起。高攀龙在漆湖的湖畔建造了一座名叫“水楼”的居所,这个地方作为他读书静坐的场所,除了自己刻苦钻研之外,他还经常参加讲课,很快他便成为了一代儒学宗师。当时的高攀龙与顾宪成交往密切,两个人的友谊十分深厚。

东林书院简介 明朝高攀龙的简介 高攀龙与东林书院

万历三十二年,在无锡知县的大力支持下,高攀龙和顾宪成等人开始重建东林书院,并且每年在这里举办“东林大会”。开始是由顾宪成来主持大会,等到顾宪成去世之后改成由高攀龙来主持,一直主持到书院被拆毁。当时的士大夫不管是否认识他们本人,但是提起高攀龙和顾宪成都会进行称赞。

高攀龙在东林书院讲学的过程中常常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人格标准来评论政治和朝廷,对人物进行评价。当时许多跟他志趣相投的士大夫都会随声附和,纷纷来参加主持的大会。当时在朝的正直官员也跟他们志趣相投,遥相呼应。那时候的东林书院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当时的反对派对此十分憎恨,称他们为“东林党”,诬陷他们认为他们是假借讲学的名义实际上是结党营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1851/639705959092.html

更多阅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无锡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雷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直觉得这句话很有感觉,读书的意境和美都呈现在了这句话里,而如果你有心,,就会发现。这句话正是出自无锡的东林书院。。在无锡,感受最深的就是无锡的公共交通很不错。公交车很稳很新,坐着

高攀龙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三大境界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南直隶无锡(今属江苏)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为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

东林书院 无锡国土资源交易网

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讲学的地方。杨时是宋代大儒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学说”的正宗嫡传;后来的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则是杨时的弟子。后废。 明朝

《东林点将录》之一百单八将 东林点将录

水浒传奇之《东林点将录》1594年,无锡官员顾宪成革职还乡。顾宪成(1550-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的郎中。这一年,因延推内阁的大臣时违背皇帝意志,被削职归里,与弟顾允成复修东林书院,携高攀龙、钱一本、薛敖教、史孟

2015海外并购失败案例 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的管理败局

  企业并购盛宴,吃下被兼并方之后如何消化?原科龙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彭玉冰还原格林柯尔并购科龙过程中的管理败局,后人当引以为鉴。  在金融危机中,被拖得身心疲惫的欧美企业似乎一下子成了中国企业家的标的物。资金实力加上潜在

声明:《东林书院简介 明朝高攀龙的简介 高攀龙与东林书院》为网友亡魂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