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 朱惠民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多是史料的搜寻、发掘(也包括其散佚之文和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其文论走的是由史料、事实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发空洞的傥荡之高论一路,以求精微的发现,独得的论阐而自勉。具体地说,是从研究…

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三峡大坝, 环境之殇!_“ 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你想过吗? 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是阿斯旺大坝。当时的埃及政府和水利专家们认为。修建尼罗河大坝是-箭数雕的高明之举。首先,大坝既可以控制河水泛滥,又能够存储河水,以便…

【无忧考网-初一小说 : 续写眼泪在说我爱你_1000字】乔雅治找到了在街角哭的像小孩子的郑允美,看到她的样子,乔雅治心里不禁一阵发紧。他缓慢的移动到郑允美身边,伤心的:“我们…我们,回家吧,小凛…小凛还在…等…我们。”允美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继续哭…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

朱惠民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多是史料的搜寻、发掘(也包括其散佚之文和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其文论走的是由史料、事实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发空洞的傥荡之高论一路,以求精微的发现,独得的论阐而自勉。具体地说,是从研究朱自清在浙地切入的,1985年的《朱自清先生在宁波》(刊于《宁波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四期)就依稀地感觉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迹象的存在。1986年撰写《夏丏尊先生与春晖中学》便作了如是的论述:夏先生把新居定名为“平屋”,寓有“平民、平凡、平淡”之意。他以平屋主人自侃,把在平屋写成的文章结集定名为《平屋杂文》。丏师“行文纾缓,毫无火气”,读来给人以朴素、平实之感。他的著述宛似平屋,既无华美装饰,又没大厦气派,不过平平而言。这种清淡平实的散文风格简直可谓之“白马湖派”。

短短的一段话,并非随意而至,它是研究者将风格相类、追求相当乃至地缘与文缘较为相近的白马湖散文家加以综合考察时,所获得的一种流派观照。是时,我开始酝酿从朱自清在浙地的研究切入白马湖派群体进行研讨,因而虽然仍在写朱自清在浙地的单个作家的文章,但总隐约觉得白马湖散文家这个群体的存在,即他们的文化互动与相似的人格类型和文风特质,需要从群体角度予以审视与研究。1989年发表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二期上的《朱自清在宁波事迹考——兼及上虞白马湖》,即是一篇把朱自清在宁波省立四中与上虞春晖中学综合起来探勘的一篇文章。该文在论述《我们》风格时说: (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为活跃文学创作计,办了同人刊物《我们》,由朱自清、俞平伯主编、叶圣陶、刘延陵、丰子恺参与其事。刊物的第一辑《我们的七月》,在一九二四年七月,由宁波编定,上海亚东书局出版。内载朱自清散文五篇、诗二首、信三通。《我们》形式如书,三十二开本,厚达二百余页,实际上是一本文艺丛刊。刊物出刊后,朱自清于同年八月四日在宁波收到亚东寄来三册,他欣喜地说:“甚美,阅之不忍释手!”十五日,作如斯记:“我说,并不随便,但或因小品太多,故你觉如此。因思‘小品文之价值’,应该

说明。我们诚哉不伟大,但自附于优美的花草,亦无妨的。我觉创造社作品之轻松,实是吸引人之一因: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后者是不可强为,不是可及的。前者则自成一体,可否独占优胜,尚难说定也。”在这里隐约折射出朱自清的散文观——他为求小品散文纯正朴实的民族风格,即便认为感情冲动乃是小品文写作的缘由,也要写得真率和出自情致。他所企及的自成一格说和他早期散文创作实践,倘以社团、刊物、风格及时代、地域诸因素考察,他和夏丏尊、丰子恺、俞平伯、叶圣陶、刘延陵等,简直可构成小品文的“白马湖派”。

这里又一次提出了现代散文“白马湖派”之说。这是我审察《我们》散文创作和我们社文学活动后给以的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是一个印象主义的直观感觉。然直感与直观经验的批评有时倒能引出精准的论阐,至少我有这样的体验)。我们社的活动地域和《我们》的编务地,即在宁波省立四中与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这点为许多学者所忽略,而我恰恰关注了它。而且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许多立论由此找到了根据。我觉得在新文学散文创作还是荆棘丛生的野径时,为数不多的拓荒者中,周作人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便是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等作家了。钟敬文的《浅谈小品文》表达了这一意思。阿英的《现代十六家小品》的作家排序也折射了这个看法:周作人小品为第一卷,接下去为俞平伯小品,朱自清小品。赵景深的《现代小品文选》序言更是说得相当直白:周作人的清淡,永远是那样淡如水。除周氏外,最努力的要算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了。赵景深特别指出:他俩的“我们社”以及《我们》两本年刊。初期的散文创作都可以在这两本年刊里找到。我们讲到小品文,断然不能忘记《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叶圣陶和丰子恺也都与我们社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让我从朦胧的印象中得以历史文献的佐证。我们社作为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核心组织,它的同人刊物《我们》所发的散文,特别是朱自清在该刊物上发表的散文,我以为,作家在追觅精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在执著地表现着人格品藻,并以此通过创造意境,抒写自我,不啻生成漂亮与缜密的文风,而且蕴含着清淡的美学特征。朱的这种新颖而出的风格特征,实际上代表着我们社同人所共持的思想倾向、文化选择、创作立场与艺术风貌。以《我们》为标识的这群同人,或者说作家群,从宽泛的眼光审视即是白马湖派作家。他们的散

文内涵着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美学境界。这是白马湖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淡泊,以及各人恬淡的人格所促成的。这当中,彼此的情致所至,大为要紧,诚如朱自清所说,“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徜徉其间,那才真正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情致所致,每每导致于同人刊的创办。同人刊物,往往又成为一些文字流派的摇篮。从我们社的同人刊《我们》,以及《春晖》半月刊所发的散文看,其间在散文创作上,似已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它可称之为散文“白马湖派”。这包括对《春晖》半月刊的散文考察,也包括对白马湖散文家这个群体离开白马湖后,仍为白马湖情结所驱使而写的一些白马湖人文事的散文的考察。诸如朱自清的《春晖的一月》、《白马湖》;俞平伯的《诗的方便》、《忆宁波白马湖旧游——朱佩弦兄遗念》;夏丏尊的《春晖的使命》、《白马湖之冬》、《长闲》、《猫》;丰子恺的《山水间的生活》;朱光潜的《无言之美》等。这些篇什皆属清淡之体,内涵着一种清淡的共同性的神韵风骨,一种清淡美的基本形态,显示出大体一致的美学趋向,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有的篇章看似浓郁,骨子里还是清淡。如朱自清、俞平伯两人所写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着墨较多的景色渲染,诗情画意,表现了外形的绚丽,但是内涵仍蕴含着素朴:秦准河夜色朦胧而又清淡的诗的意境,作者感情的淡淡的真挚之美。——这是我此时思索所得的若干思绪。

白马湖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

有了这般认识,我就用心思考,潜心研究,精心结撰而成了《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这篇拙作,揭登于1991年《宁波大学学报》第一期上,这是一篇实际意义上的探求白马湖派形态之存在的文章,是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展开具体论证的拓荒之作,开始建立基本论述结构。因为此前之文,仅止于提出观点,作出构想,而并未有翔实的论证。有了它,便有了发表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九州学刊》(1993年秋季卷)的《论现代散文“白马湖派”》那篇力作,也有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的《白马湖散文十三家》一书。此书在学界“能见度”较高。许多专家、学者手头都有此编本,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朱金顺教授来函时说,1994 年,沪上友人曾为我购到《白马湖散文十三家》,读后感到您的立论有开创性,是有学术价值的。台湾学者石晓枫对此本颇多推崇,她在《白马湖的辉光 —— 丰子恺散文研究》中有十分中肯、客观的评说:对白马湖风格作家做系统整理,并在《后记》中详加论述者,则首推朱惠民于 1994 年选编的《白马湖散文十三家》。并云 1995 年台湾《“中央”日报》发表的有关白马湖诸文,大抵都是以朱书为主要参考资料,所做的观察与论述。图书评论家徐雁教授很早(1997 年)就对此书有过绍介和评论,说白马湖是一时的“文人荟萃之地”。此话不虚。我面前这部十八万字的《白马湖散文十三家》就是白马湖荟人萃文的明证(见《雁斋书灯录》,徐雁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9 月版)。南京大学倪婷婷博士的《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版)在论述五四时期蜂拥出现的文学社团和流派中,其中不少明显地与地域胎记、风土感化与人文风致有关,地域环境的文化特征、精神气质自然明显地影响了这些社团流派的风貌,作者以“白马湖作家群体”做例证。浙江省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嘉良教授主编的《浙江文学史》(2008 年 12 月版)与《浙江 20 世纪文学史》(2009年 9 月修订版),乃至《辉煌“浙军”的历史聚会 —— 浙江新文学作家群体透视》(2009 年 12 月版)的专著,皆提及《白马湖散文十三家》的选编后记。王教授以“本土作家群:白马湖群体”与“白马湖作家群”的专章作了这一社团流派的论析与确认。

我的《白马湖文派短长书》,那是2012年10月,参加“白马湖文学论坛”全国学术交流研讨会后,趁着余兴而写的,由新作与旧论勒成,新作多为急就章,但由于此前厚积而今薄发,倒也不乏自觉满意之作。比如,论述周作人与白马湖散文,书写周关注乃至指导白马湖派散文家的创作,以周氏与俞平伯通信里的有关《我们》话语为例证,实是我的一大发掘。我运用《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1期)上孙玉蓉《试论俞平伯藏书札》有关信函,结合我掌握的《我们》背景,考述出周作人之希望抒写“白马湖水色”的意念,以及受着周关心与照拂的细节,进而揭示了白马湖派与语丝派的联系:两者南北呼应,携手并进,引领着早期现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又如,指出白马湖散文内涵具有不同程度的禅意,散文家的中华文化接受中,有一个颇具特色的标记:与佛教的结缘,具有”儒说佛法会通之点给我们开示”。这些识见早在1991年就发表,为后论者的伸论奠基又铺路。这些自认为是很有见地的。它得益于资料的挖掘与运用。窃以为论文必是作者有所发掘,而别人尚不知或未道及,你就述学,所成的文论便有学术见解。我的白马湖散文论,总共写了四篇,一是1991试作,二是1993年所写,三是1994年所作,四为2006年所撰。后者较前者均有新的阐发,虽有重复之处,可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求索,尖新的创见终会出现,有风彩的华章终会铸就。

对于现代散文“白马湖派”,并非都表示认同,持有歧见的也是有的。其主要的论调是白马湖散文无“清淡”可言。如夏丏尊,“以‘清淡’概括他的散文,以‘恬淡’标识他的品格,是以偏概全的肤浅看法”。又说,“多数作家都写过篇把可称清淡的散文,我们当然不能据此断定这就是他们的风格特征”云云。窃以为,白马湖派散文家皆洋溢着一种淡远、宁静,但又不乏着眼洞彻的文化品性,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品格和积极的人生参与态度,这便是白马湖文化精神。夏丏尊既有“清淡”文,又不乏格调激越之作,而且这些文字敢于直面黑暗的现实而给予有力的抨击。事实上,中国现代散文存在着两个不可忽略的传统:一个是鲁迅式的激越,一个是周作人式的清淡。当年,“周氏兄弟”并称,被誉为“文坛的两大权威者”。两者自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可相融在一起互用的。白马湖派散文家为文便是如此 ——“亦剑亦箫”。时而激越,时而清淡,流贯于“剑”与“箫”之间。在他们眼里,两个传统是并行不悖的。他们的精神深处即流动着激越与清淡的意象,他们的文字在两种韵味里游动,在两种笔意里舒展。其刚柔相济的文化品格即在这里,“白马湖文学”精神即在这里。说得形象一点,便是既有水的热情,又有山的风骨和海的胸襟。自然,他们更多的是传承了周作人“清淡”的文风,即郁达夫说的“散记清淡”。走的也是一条从绚烂转向平淡的道路,而且其绚烂是最华丽的绚烂,其平淡也

是最岑寂的平淡。虽则他们的“趣味”(一种审美情趣)有别于周作人,然像周作人一样考究散文的语言。这群作家语言散淡,即平稳、清顺、自然。无论叙事、议论、抒情、状物,皆以散谈之方式向你吐露内心感受,袒示真挚意绪,不事掩饰,不事雕琢。即使稍事雕饰,亦作“清雕琢”,让散淡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文势底下娓娓流淌。这种“散淡”的共性,便造就了他们统一的风格与体性。

说到《白马湖文派短长书》的下编,我试图用散文随笔来做白马湖派的研究。我一直以为,读严正的论文,往往得到的是一派沉寂印象,而用学术化随笔,它的作用犹如在暗黑的空夜中投下一颗闪光弹,顿时令四周一亮,资料、观点、例证,一切都须眉毕现。散文随笔式的研究文字,最好将自己的思想、性格、感情大胆地热情地泻入其中,使之具有强烈的个性。诚如吴泰昌所撰的《艺文轶话》,史料性很强,然他把自己的思想、性格、感情注入文中,把自己的见解化入文中,成为独特散文样式的开拓性之作,即“带史料性随笔”。写这类文章需要博学和识力,博学者,作者见闻要广,涉猎要博,而又要将自己博学广闻所得,以简约而缜密的行文出之。识力者,要有独到的见解,甚或思想的闪光。博学识力兼备的,吴泰昌算一位,陈子善也是出色的一位。还有吴福辉,他的《多棱镜下》便有学术化随笔。其实,白马湖派散文家何尝不是写这类文字的高手?吴、陈、吴(福辉)(尚有黄裳、邓云乡、谷林、李君维)等人的散文皆有白马湖散文的影子。这种文学基因的传承与发展,赓续到当代的散文创作,包括别出心裁去寻找表现方式,去曲径通幽,石破天惊地去创造一种艺术胜境,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将竭尽余力而尝试之。《悦读白马湖派散文家》即是此一文体的试作,自然也是对《白马湖散文十三家》的增订与导读。书中所选之作非皆为各家的代表作,而是取能体现“白马湖派”特色者,选本尚精,是流派的选本。书的文话,力图客观、公允、精到,能统制在“白马湖文学”精神中,凸现其散文独有的审美性。表述则用读书随笔体(或曰书话体),融入鉴赏要素,使之荡漾着书卷气。这本书是写给大中专学生阅读的,同时也为他们的老师与研究者提供可资参考的文本。

至此,经过我的努力,现代散文“白马湖派”已被学界所接受,这是令我感到欢欣鼓舞的。二十多年前,我就说过:“白马湖派”,这是客观存在的文学流派,整个作家群体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学主张,所出的作品且有趋同的风格特征纵然它未被适时地发现、认识,但却不容抹杀的,迟早要被人确认。时隔近三十年后,这个流派的存在已被日渐认可。当年,我要为它争个“席位”的愿望如今初步实现了。我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终究体现了价值。这是令我欣慰的,说句实话,自觉颇有成就感。至若吴福辉老师在《白马湖文派短长书》序言中誉称的“一个其志不小的文化憧憬”,以及吴周文老师评论里的殷切期望,我知道都是给自己竖立了一座新路标,我将遵嘱而继续前行。

通联:宁波市海曙区苗圃路38弄4号201室 (315010)

电话:(0)15867534919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 朱惠民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多是史料的搜寻、发掘(也包括其散佚之文和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其文论走的是由史料、事实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发空洞的傥荡之高论一路,以求精微的发现,独得的论阐而自勉。具体地说,是从研究…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 朱惠民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多是史料的搜寻、发掘(也包括其散佚之文和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其文论走的是由史料、事实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发空洞的傥荡之高论一路,以求精微的发现,独得的论阐而自勉。具体地说,是从研究…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 朱惠民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多是史料的搜寻、发掘(也包括其散佚之文和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其文论走的是由史料、事实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发空洞的傥荡之高论一路,以求精微的发现,独得的论阐而自勉。具体地说,是从研究…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3851/19482476379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有关蜡烛的现代散文诗歌

灰尘覆盖不了它的秉性,逝去也淡忘不了它的精神。一根根细长的蜡烛,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一颗颗圣洁的心灵,它,比什么都要可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蜡烛的现代散文诗歌,供大家欣赏。有关蜡烛的现代散文诗歌:蜡烛我知道,是你唤醒了我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浪漫爱情的现代散文诗歌

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让人永远难忘。你知道关于爱情的散文诗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浪漫爱情的现代散文诗歌,供大家欣赏。浪漫爱情的现代散文诗歌篇一:爱情是什么作者:相拥取暖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处女地需要你辛勤劳作爱

燕子散文 有关燕子的散文_描写燕子的现代散文

小燕子又黑又亮的羽毛像是抹了油,白肚皮就像是穿着一件白衬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燕子的现代散文,供大家欣赏。描写燕子的现代散文:咱家的燕子10岁以前,住在老家的土坯房子里,堂屋屋顶上的主梁和几根黑漆漆的檩子裸露着,每当

小学生作文我的家乡 小学生我的家乡散文作文

对于家乡,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我的家乡散文作文以供大家学习。小学生我的家乡散文作文(一)我是一个农村生长的孩子,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也没有城市的喧嚣,但它却有着清新自然的风景,纯朴勤劳的人们。听

美丽草原我的家散文 抒情散文我的家

家是个让人汲取温暖、享受呵护的窝,家也是块需要责任、感恩的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抒情散文我的家,供大家欣赏。抒情散文我的家(一)弯弯曲曲的浦阳江流经整个诸暨市,我的家位于东江桥边一个叫桂花园的小区内,楼层是第三层,房屋的

声明:《白马湖 我的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为网友清风扶醉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