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仲淹《岳阳楼记》到静影沉璧,便释了卷去想。
静静的月影如白玉沉在水底。
心便如那月,如那玉。
宠辱偕忘的境界自是难以达到,文字中找得片刻宁静亦是可珍惜的。
心沉到水底。 月自是白,水自是清。
17、浣花之溪
读这几个字就觉喜欢。无关杜甫,无关圣地。
想着轻灵的溪,浣洗胭脂般的花瓣,自是“挑花蘸水开”的境界。
钟惺写浣花溪:
如连环,如玦,如带,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
字是冷涩了些,而溪之好却如美玉尽出。
18、水木清华
还是钟惺《浣花溪记》。
写到青羊宫时有“竹柏苍然”句,有“水木清华”句。
水木清华,该是语出西晋诗人谢琨《游西池》“莲池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清,木华。
此幽然境界定是让人神清气爽,乐而忘归的。
19、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数语寥寥,却山水均见情致。
读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便可见这峰谷的魅力。
雄心亦好,大志亦好。
最终都只是尘归了尘,土归了土。
20、山水寂然
吴敏树文笔颇洗练。
其《君山月夜泛舟记》中写:夜来月下,山水寂然。
夜有月,山有水。 夜没了虫鸣,山没了鸟叫。
只是那水,却如何寂然?
定是心亦澄澈,听水声便有“清泉石上流”的境界了。
21 、未闻天籁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乎?
庄子在《齐物论》中如是问。
你答得出吗?
莺飞声,草长声,花开声,虫鸣声,山声,水声,月声,风声。
是为天籁。 记得常常静心去听的。
22、思亦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抛开各家各派诸多诠释,无邪之意只是真。
真山真水真性情,所以有诗。
若做不到无邪,诗也定是没了滋味的。
23、随处净土
下载得《醉古堂剑扫》是本周最值庆贺之事。
看到“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觉得再无语言可说此种境界。
任门外红尘嚣攘,我自植竹邀风来坐。
随手一卷,自然莲花处处开放。
24、众人皆醉
屈原有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一清一醒,便可见屈子之皓白绝世。
浊中独清尚可。醉中独醒,睁眼看乱世,该是如何承受?
思想高标,定是少不了孤独。绝世出尘,定是少不了痛苦。
25、丑到极处
《艺概》里有“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句。
丑也是境界,不单是丑石如此。
病梅,瘦山,枯荷,老树。
正如大音无声,大象无形。
但求一个极处,怕就怕在丑不到极点,偏自以为美,便是效颦之说了。
26、见山是山
僧说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后来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到最后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山水不变,变的是那颗看山看水的心。
佛家讲的也是进得去,出得来。
进时一分不剩,出时了无牵挂。
27、立地成佛
有禅师看人家读经,他就去磨砖头。
人家问他,你磨砖头做什么?
他说我要磨砖头当镜子。
人家就说,砖头怎么可以当镜子?
他回答,那你读经怎么可以成佛?
佛家讲立地成佛。有一种缘分是心灵的彻悟。
28、无一可言
黄裳《白门秋柳》中有“世间无一可食,亦无一可言”
语出明李日华著《紫桃轩杂缀》,
“白石生辟谷嘿坐,人问之不答,固问之,乃云:
“世间无一可食,亦无一可言”
白石生到彭祖之时,已是二千岁。平日煮白石为食,因就白石山而居。
其愤世若此,才得境界若此。
吃五谷,发人声。
自然与世有扰,难得寂静了。
29、六朝小吃

一向于南京最是向往。
纵是小吃,也如黄裳说“好雅致的名字”
自是不用理会吃什么,坐下,定是秦淮山水六朝风情扑面而来。
烟笼寒水月笼沙。餐风饮露,也腹中果然,心下自在。
30、不二法门
禅联:方丈容大千世界,维摩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己,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则叹曰:善哉,善哉,
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居方丈之室而所容无量,心宽则天地无涯。
世事纷繁,无文字,无语言,只默然。
我如何可以做到弃笔而去,缄口不言?等你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