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国加州的一家大型医院寻求压缩成本的方法。当年,斯坦福医院和门诊部购买了680万美元的血液用于输血治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内科医生应当时常放弃这一治疗手段。
因此,从2010年7月起,每当临床医生使用医院的计算机订购系统申请血液时,它会要求提交该患者的最新实验室数据。如果数据显示不输血患者也能足够健康,那电脑屏幕上会显示警告信息,提示医生注意指导方针,并要求其为订购血液提出更多的理由。
这样的结果引人注目。2009~2013年,红血细胞输血减少了24%,每年能节省160万美元的进货成本。而且,随着输血率的下降,死亡率、平均住院数和30天内需要重新入院的患者的数量也在下降。仅要求医生再三思考是否输血,这家医院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改善了患者的状况。
输血是普通的医疗程序,至少在发达国家是如此。2011年,美国医生为患者输了2100万单位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在英国,这一数字接近300万。尽管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这并非总是必要的,有时甚至有害。“我认为我们有点强迫认为血液能挽救生命,并且越多越好。”约翰·霍普金斯健康系统麻醉学家和血液管理项目主管Steven Frank说,“我们已经调转180度,现在我们认为少即是多。”
科学家目前正在推荐更保守的输血方法,但要改变数十年建立的医疗实践并不容易。即便指导方针十分清楚,但实践证明临床医生通常并不遵循它。“断绝医生对血液的强烈爱好比我们想象的难。”伦敦卫生学和热带医学学校临床试验系主任Ian Roberts说。
输血指征
大量失血能导致身体组织丧失氧气。输入收集自兼容贡献者的血红细胞能扭转这种状态。一些患者也可能接受输入其他血液成分,例如帮助凝血的血小板,但输入红细胞是到目前为止最常见的。
至少从17世纪起,科学家和医生就已经进行了输血实验,但这一治疗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变成常规程序。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了不同的血型,并知道了如何保存捐献的血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血库开始真正使用。在英国,采血队周游全国,采集市民的血液以帮助前线的士兵。一张1944年的海报写道:“你愿意贡献一点血吗?我们的伤员需要它。”
从那时到现在,呼吁献血变得普遍,尤其是战争或灾难时期。但输血被广泛使用并未进行过严格的科学审查。同时,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标准,而且输血的理论依据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人们认为,‘如果人们失血了,他们必然需要血’。”Roberts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系列融合因子引发人们对减少输血的兴趣。血源性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触发了社会对输血安全的担忧。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增加了采血成本,严格的筛查标准导致献血数量的下降。一些临床医生开始怀疑他们得到的血液将越来越少。
1994年,一个加拿大研究小组启动了一项研究,评估患者如何响应日益减少的血液使用。医生通常通过测量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决定是否进行输血。世界卫生组织将血红蛋白的健康标准定义为,对于男性而言,每分升血液13克(g dL-1)或更高,女性为12 g dL-1。
一般而言,医生会考虑给血红蛋白低于10 g dL-1的病人输血。由流行病和重症监护专家Paul Hébert领导的加拿大团队,把这个广泛使用的阈值也纳入到测试当中。研究者将838个重症监护病人随机分配成两组:一组为当血红蛋白低于10 g dL-1须接受输血,而另一组的输血条件为血红蛋白低于7 g dL-1 。

30天后,第一组所有人全部接受了输血,平均每人接受了5.6个单位的红细胞(一个单位是指从500ml的献血中分离出来的数量)。而另一组平均每人仅使用了2.6个单位,并且其中有1/3的人根本没有输血。
但两组的死亡率却相同。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患者的两个子群——低于55岁和病情更缓和,结果发现限制性输血措施实际上降低了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