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茂森职位:江苏中医院
《尔雅·释草》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即草本植物开的花叫荣,开花又结果就叫做秀,而只开花不结果只能称作英。蒲公英就是这样一种小花,既不起眼也不艳丽,在春天的原野里,遍地都是。

蒲公英在《唐本草》中又名黄花地丁。
苏颂云:“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齿,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李时珍:“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嫩苗可食。”
仲春二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在春风的吹拂下,蒲公英从大地的怀抱中蜂拥而出。此时的嫩苗,用沸水烫过,冷水淘洗,用来素炒、凉拌、做汤,都不失为一种佳肴。
杀菌解毒有奇功
蒲公英甘苦性寒,入肝、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效。《本草正义》记载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症,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认为,蒲公英味甘,属土,能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朱公常用蒲公英和忍冬藤煎汤,入酒佐服,治乳痈,患者服罢欲睡,睡时微汗,病即安矣。
史籍记载药王孙思邈于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左手中指触及庭中之树,第二天,患处痛不可忍,过了十天后,疼痛加剧,疮面红肿。孙思邈曾经听长者说蒲公英可治,遂用蒲公英捣烂外敷,“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如故”。
药方数则
乳痈(yōng,即急性乳腺炎):蒲公英、夏枯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若再用上方鲜品捣敷患处,效果更佳。
疔疖(dīng jiē,发生于四肢、面部皮肤浅表的疮疡):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30克,野菊花、紫背天葵各15克,生甘草9克,水煎,分3~4次服。连服5~10天。
臁疮(即小腿慢性溃疡):蒲公英30克,明矾末少许,共捣,以温开水调敷患处,每日一换,以愈为度。
瘰疬(luǒlì,颈部、腋下处淋巴结结核):鲜蒲公英、鲜夏枯草各等分,捣烂如泥,调适量浙贝粉,敷患处。每日一换,愈则停用。
肠痈(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鲜蒲公英90克,败酱草30克,赤芍18克,水煎,分3次服。
肺痈(类于肺脓疡、肺坏疽):鲜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薏苡仁各30克,水煎,分4次服,连服1周。
眼疾肿痛、赤脉络目:蒲公英、白菊花各30克,车前子12克,水煎,分3次服,2~3剂即见显效。
小儿腮腺炎:蒲公英、绿豆、白菜各30克,金银花15克,水煎,分3次服。
热淋:蒲公英、马鞭草、车前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以愈为度。
蜈蚣咬伤:鲜桑叶、蒲公英适量捣烂外敷,干品则用酒、醋混合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