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曾写过一篇关于“细节敏感期”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完美渡过“细节敏感期”对孩子注意力发展的重要性,没看过的话可以看一下:请保护好孩子的细节敏感期 与注意力培养息息相关!既然“敏感期”的话题已经打开,我们今天索性就铺开来说一下0-3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经历的17个不同的“敏感期”。
既然要说敏感期,蒙特梭利是一个没法绕开的人,是的,又是她!
她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是世界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为幼教事业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她还是一位真正懂得孩子的幼儿教育实践家。
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他在一些动物身上发现了一些敏感期。普通蝴蝶的幼虫生长很快,在诞生的最初几天里还不能吞噬大叶子,只能进食树枝尖端的嫩芽。当这些幼虫破壳而出时,是什么指引它们爬上树梢寻觅所需要的嫩芽呢?是光线!幼虫对光非常敏感。光吸引它,把它迷住了,结果这些幼虫朝着树梢爬上去,在最亮的地方吃到了嫩芽。惊人的事实是:一旦幼虫长大到能吃较粗的食物时,它就失去了对光的敏感。这种本能完全消失了,它不再被光线所吸引,这种敏感期的有效时间过去了。
蒙特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
她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氏将其称为敏感期。
在这期间内,孩子往往会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可以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
0-3岁孩子的17个敏感期
1光感敏感期 0-3个月
特点:刚出生的宝宝对光感非常敏感,这时宝宝需要适应白天和晚上的光线差异,所以白天要拉开窗帘,晚上要关灯睡觉,让宝宝适应自然的光线变化。
建议:可以给宝宝多看黑白图。
2 味觉敏感期 4-7个月
特点:宝宝自己的口腔可以感觉到甜、咸、酸等味觉。
建议:添加辅食的开始,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清单,保护好宝宝味觉的敏感程度。
3 口腔敏感期(口欲期) 4-12个月
特点:这时宝宝喜欢吃手,他在用口进行尝试、感觉,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
建议:请妈妈们给宝宝口腔发育的机会,让宝宝吃个够,不要无情的把宝宝的手从他嘴里拿开。
口腔敏感期也叫“口欲期”,我们之前也有文章详细阐述过口欲期对宝宝大脑发育的重要性:宝宝吃手吃到变形怎么办?父母必须要了解的口欲期
4 手臂发育敏感期 6-12个月

特点:
手臂敏感期出现在孩子6-12个月的时候,这个期间的孩子手指的抓握能力以及手臂的力量都有所发展,孩子也已经知道手及手臂是受自己支配的。手臂敏感期的主要表现就是会不断地扔东西,以此来感受外部物品的特征和探索世界。
如果孩子的手臂敏感期能够很好地度过,那么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将大有裨益,因为手臂是对孩子控制平衡时具有重要作用的。其次就是对自身的手臂力量发展,锻炼手臂部位的肌肉,在抓握玩具时锻炼了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最后就是对早期的手眼协调能力地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有的孩子到了吃饭的年纪却总是将饭喂到鼻子里,看书跳行等等,都是手眼协调能力不好的表现。
建议: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扔东西的时候,孩子扔出去,父母就去捡回来或者制止孩子乱扔东西,其实这是对孩子能力发展的一个限制。最好的帮助孩子度过手臂敏感期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扔个够,孩子扔出去再让他去捡回来继续扔,家长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孩子会在扔的过程中感受物质的软硬,重量以及空间感。
还有一个就是手臂敏感期的孩子可能会打人,孩子打人怎么办呢?可能孩子只是想表示友好,却无法控制手臂的力量,父母要给孩子进行示范,拉着孩子的手说轻轻摸,并示范一次,久了孩子自然就会理解了。
5 动作发育敏感期 1-3岁
特点: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身体运动(大动作发育敏感期1-2岁),如喜欢扶、站、努力行走;另一个是手部精细动作(精细动作敏感期1.5-3岁),包括抓、握、捏、提等。
建议:这个阶段里爸爸妈妈应当特别注意孩子的动作训练,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而且活动可以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大动作)外,更要注意小肌肉练习(精细动作),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这样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还可以帮助智力的发展。
6 细节敏感期 1.5-4岁
特点: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他常常会做出一些我们不理解的细小动作,比如捏起一片掉落的叶子不停地往花盆里插,或是摆弄着花手绢怎么看也不烦,我们不明白的他们却能从中看到更多的奥秘。
建议:此时期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对事物学会观察入微的好时机,带着疑问和想法去认知世界,再好不过。
具体请参考我们的这篇文章:请保护好孩子的细节敏感期 与注意力培养息息相关
7 语言敏感期 1.5-2.5岁
特点:语言的启蒙始终伴随着婴幼儿,甚至是胎儿期。对着胎儿说话,婴儿的咿咿呀呀学语就开始了语言敏感期。一般来说,宝宝的语言敏感期出现在一到两岁左右,这期间宝宝对语言特别敏感,细心的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开始喜欢模仿各种声音,重复别人的话,学着打电话等等。
建议:大自然赋予了孩子这种能力,从观看爸爸妈妈说话的口型直到突然开口说话,这个过程就是语言敏感期积攒的力量。有些孩子说话晚,如果不是病症,那么就有可能是环境的影响所至,不管他会不会说话,我们都要不断给他注入“养分”,多和他说话、讲故事,当他需要表达自我感受时,自然就开口说话了。同样,良好的语言教育会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增强,学会与人交往。
前方高能预警(重要信息,家长必读)
你可能一直听说“terrible 2(可怕的2岁)”、“horrible 3(恐怖的3岁)”,可是不明白为何原本听话乖巧妈妈的小天使,一跨过2岁、3岁这些门槛就会变身叛逆小恶魔,没错,正是以下这些敏感期的到来,造成了孩子性情上的转变。
8 自我意识敏感期 1.5-3岁
特点:
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非常坚持自我,这表明他们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孩子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识。
当自我觉醒的时候,儿童首先发现的是: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我的。他用“是我的”来区别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这两个人是不同的;同时,孩子通过说“不”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通过说“不”使用自我的意志。比较让人头疼的是,伴随着说不,同时出现的还有“打人”。
建议:
孩子说不,父母不必纠正过来,该做什么照做,不必和他商量分辨,这就不会影响他的敏感期,过了一段时间自然就过去了。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家长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尽量让他快乐和顺从。
当孩子开口说“打”甚至动起手来的时候,家长会认为这个是粗野的行为,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打”并不是真正的打人的意思,只是孩子表达不同意、不喜欢的一种最直接的态度,意思是在告诉你“我不同意”。也就是排除的意思,儿童认为我要排除你,你应该立刻就消失,但是你还存在,我就要手来排除你。家长可以制止这种行为,但是不要说教谴责。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 过了几个月之后,这个敏感期自然过去了,儿童就知道用别的形式来进行。
自我意识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是否具备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护这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这个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
9 秩序敏感期 2-4岁
特点: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饭时各人的位子不能坐错;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床单上不能有一根头发;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桶里,没有垃圾桶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
建议:
依然是尊重孩子!这时不要在意孩子一定要吃一个整个的饼子是否能吃掉,是否会浪费的,等等,孩子的问题不要扩大化,在什么时间只针对什么事。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然孩子的智能也无从建构。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能记住某件东西应放在什么地方。这也意味着,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上支配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够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变换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有太大的改变,尤其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要为孩子可能的不适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10 执拗敏感期 3-4岁
同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一样,这个敏感期对家长比较有挑战!
特点:3岁至4岁的幼儿进入执拗的敏感期,有些孩子在快3岁就提前进入这一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但一旦被拒绝,就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一言以蔽之,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喜欢胡闹而且比任何时候都任性”。
建议:
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幼儿叛逆期。一生中有两个叛逆期,一个在幼儿时期,大约3岁到4岁之间,个别会提前或延长一点,另一个则是青春期。相比青春期,幼儿叛逆期相对少受到关注,其实这一时期孩子的成长、教育也非常关键,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
执拗敏感期的存在,与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明白,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执拗”,做好耐心陪孩子渡过这段时期的思想准备,理解他们的痛苦,不过多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因为我们缺乏耐心的简单处理,可能不利于孩子顺利走出这个敏感期,从儿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像孙瑞雪所说,影响他们进入成人生活后的时间管理能力等。
尽量顺从孩子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我们不能期待孩子的行为能够像我们一样理性、自制,有时候孩子对我们的“刁难”,只是他们的线性思维使然,并没有特殊的目的。特别是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当他们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我们要习惯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并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则性的需求。对于那些原则性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也要理解孩子,做好慰抚工作,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痛苦。
之前说起Terrible 2、horrible 3,就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大意无非是2、3岁的孩子特别烦人,脾气特别差之类的。但你如果了解了这些敏感期再问你,Terrible 2、horrible 3究竟是什么?你就会说,其实就是:自我意识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执拗敏感期,以及思想发展和行动力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挫折感带来的坏脾气。
11社会规范敏感期 2.5-4岁
特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会发现,这些“小大人”的大人气越来越浓了。他可能会模仿妈妈做饭的样子,要求和妈妈一样涂抹口红,和小朋友结婚……开始关注同伴的行为,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这就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会规范的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的教养有助于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节,抓住时机教养,有利于将来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和他人轻松交往。
建议:
利用宝宝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社会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元素,促进宝宝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防止宝宝将来出现自私、依赖性太强等问题,让他变成一个懂规矩、有分寸而又乐于分享、人见人爱的好宝宝。
这个时期,宝宝的自我意识萌芽,他们会非常乐于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此时,千万不要为了省事而打压他的这种积极性。相反,我们可以从培养宝宝自我服务意识入手,让他尝试自己穿衣、吃饭、整理自己的图书和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自我服务意识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有意识地鼓励他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
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利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行为,或者特意设定一些游戏,将一些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带进来,给宝宝一个模仿的机会。比如,带宝宝外出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要与邻居、朋友多一些交流,以实际行动带给宝宝正面的影响。如果他暂时无法对不太熟悉的人敞开心扉,我们可以借他的名义,主动跟见到的人们打个招呼。一旦他的戒备心理消除,他自然就会大大方方地融入周围的环境,变得一天比一天活泼可爱了。
此外,适当给宝宝一些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并且,绝对不要因为宝宝存在某些叛逆行为而大动肝火。否则,我们的做法就会给宝宝一些负面的影响,反而强化他的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当宝宝发现,父母很温和,同时又很坚持时,他就会明白父母的底线是不可以突破的,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配合了。
12 空间敏感期 3-4岁
特点:当宝宝到了两岁左右,在他们的身上会出现一些更奇妙的现象:只要发现哪里有个小洞,就喜欢伸手去掏,或者塞东西进去;他们乱扔玩具、积木,把积木垒得高高的,然后“哗”一声全部推倒;喜欢躲在桌子底下和大人玩捉迷藏,也喜欢爬窗台、爬桌子、爬楼梯、爬栏杆、从高处往下跳……这些都在表明宝宝的空间敏感期到来了!宝宝对空间的探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空间智能,运用肢体试图征服自己能到达的每一个地方。
建议:
不过度地保护。很多爸爸妈妈在宝宝的空间敏感期到来的时候,都会限制他们的活动——不许趴在桌子上、不许爬楼梯、不许从台阶上往下跳……其实,宝宝对环境的把握有一定的天然的自卫意识,爸妈可以跟在宝宝几米以外保护他,给他们一些提醒,但不要设置很多限制,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宝宝听,这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爸爸妈妈要做的是给宝宝爱和自由,尽量让他去探索。
提供一些游戏材料。在日常中,爸爸妈妈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可以扔的或是可以垒高的材料,来帮助宝宝完成空间探索。扔的材料如:皮球、珠子、沙包、飞盘等;垒高的材料如:积木、塑料瓶、盒子等;让孩子在扔、接和垒高中,发展空间智能。
适当做些家务。宝宝能参与家事时,爸爸妈妈要多给他机会,让他去放置、收拾,比如:请他把拖鞋放在“鞋架上”,把玩具放在“箱子里”。在大一点时,可以请他摆放碗筷在“桌上”,汤匙放在“旁边”,吃完饭把碗盘“放在洗碗池里”。这样的练习,不但能帮助宝宝建立空间感,还能锻炼他独立自主的能力。
13色彩敏感期 3-4岁
特点: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不同的色彩,他选择玩具的颜色、选择衣服的颜色,等等。人类认知的发展正是从感觉训练开始的。
建议:给孩子提供多彩的颜料,及相关书籍,为日后绘画兴趣奠定基础。
14 逻辑思维敏感期 3-4岁
特点:不断追问“为什么?”“天为什么黑了?”“为什么会下雨?”“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等等。这些问题总是让家长感到应接不暇,可是孩子却不管不顾地打破沙锅问到底。当我们一次一次地给孩子解答时,孩子开始出现了逻辑思维。孩子正是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建议:
事实上孩子的提问,恰恰说明了他们在主动思考,当我们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解答时,他们慢慢出现了逻辑思维,逐渐能够理解,“身体饿了要吃饭,食物能提供给我们营养,让我们变得更高更壮。”;“夜晚过去了白天会到来,是因为地球在转动”......正是通过这一问一答,孩子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或者开启连环夺命追问模式,打破砂锅问到底,其实他们可能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而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交流,他们反复提问的背后或许是在告诉你“妈妈,我想和你多谈谈这个”,或者是在向你传达“妈妈,其实我想怎么样,”,或是“妈妈,其实我不想怎么样。”家长们除了要给出答案之外,还要能准确捕捉到小家伙的弦外之音哦!
面对小小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多加鼓励和引导,不要不耐烦或者随便给出一个答案,搪塞敷衍。长此下去,孩子会不敢提问,慢慢被扼杀了求知欲,或者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
当孩子提问时,如果妈妈手头有些事情,最好能停下来,先解答孩子的提问,如果不能,也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另外,如果家长确实不知道答案,不要不好意思,或者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家长权威”而胡乱给出一个答案,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对宝宝说“我们一起去看看书吧,书里会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探索未知的领域。当然此时如果能有一套百科全书最好不过了,因为在敏感期,孩子的认知速度是事半功倍的。
15 剪、贴、涂等动手敏感期 3-4岁
特点:孩子从这时开始真正有意识地使用工具,这又是大多数孩子建构专注品格的最好机会。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家里,只要有充分的材料,此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使用剪刀、贴各种小粘贴、在各种空白面上涂鸦等。从身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训练小手肌肉和手眼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议:及时提供给孩子所需的材料,不要打扰专心工作的孩子,即使要吃饭了,也不要强行带离,允许孩子做完再吃饭。对于乐于涂鸦和贴小粘贴的行为,请指定一个较大的区域,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发挥,对孩子的任何作品只给予肯定,无需指正,孩子在使用剪刀的时候,切勿在一旁不断提醒,建议使用儿童专用剪刀。
16 物权意识敏感期 3-4岁
特点:表现是把感兴趣的东西藏起来,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品的快乐。对于一些孩子很喜欢的东西,即便是他们不经常玩或用,如果有其他客人的小朋友来到家,想带走或是没有经过他的同意私自取来玩耍,孩子也会表现得很生气,很大声地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父母正在考虑要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孩子马上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我不要弟弟妹妹,他们会抢走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吃饭时,把最喜欢的食物往自己碗里夹,孩子把大人送给他的钱小心地收藏起来,或是把大人给的礼物和糖果藏起来,这些都是占有欲的表现。
建议:
孩子有占有欲,这是一种正常心理,父母不必过于着急,也不必强制孩子在某些地方必须与他人分享。成人也是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的,并非只是在孩子身上,父母应该更多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让他懂得分享的快乐和重要性。找到一些合适的机会教导孩子。比如孩子在吃糖果时,父母提醒他要分享给周围的人,孩子不愿意的话,父母可以拿出给孩子准备好的玩具和食物问他要不要分享,让他明白,只有分享才能享受到不同的食物和快乐。
另外,还可以在家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比如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房间或者区域。在你进入他的房间或者区域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占有欲敏感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为了逗孩子,去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说“你真小气”;当孩子分享食物给你的时候,最好欣然接受并说“谢谢你”,而不要说“我不吃,你自己吃吧”,这样,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让他感到失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感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也就不愿意分享了。
17 诅咒敏感期 3-5岁
特点:“你是坏蛋”、“打死你”、“把你踢死”,这些听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辞,总是出自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嘴里。因为孩子在这时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喜欢说。
建议: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语言,这并不是他真的想表达的,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过去。
最开始的时候,当孩子听到了脏话并把她说了出来仅仅是因为好奇,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可以笑嘻嘻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在孩子眼中,说脏话不过是一个游戏,没有任何的恶意。只有当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欠妥当时,孩子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语言具有杀伤力。在他意识到这点之后,他才会有意把它当武器使用。
当明白孩子说脏话可能只是阶段性行为时,就不必感到心惊肉跳了,平和应对即可。如果爸爸妈妈们不把它当回事儿,冷静地面对孩子的这个行为,他的这种行为反而会消除得更快。
如果孩子的行为超出预期,那也可以以“让孩子感受了一下这种说法带来的实际效果”的方式来进行干预,比如:
当孩子再说“我要打死你”的时候,你可以顺势倒下装死,直到孩子感到难过或害怕的情绪后再“复活”,而后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由于孩子有了切身体会,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比粗暴制止要好得多。
结语
一般来讲,敏感期通常会在2周、1个月、3个月甚至半年或者一年内消失,当然每个孩子过渡的时间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顺利渡过了敏感期之后,孩子的心智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看懂以上敏感期,对父母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当遇到孩子扔东西、打人、藏东西、乱涂乱画时,不会因为觉得这是不完美的行为而过分干涉;了解到孩子的一些“负面”行为,仅仅只是他在探索世界和自我发育过程中的一段必须经过的阶段,而不是“学坏了”。父母可以不必过分紧张,以科学、理智、淡定的态度,来帮助孩子一起渡过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
最后书记想说的是:尊重孩子,是我们新一代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可是如何去尊重,却需要强大的育儿知识储备和对宝宝心理发育的了解来做后盾。幼小的孩子们每天都在面对人生的一座座小坡或者高峰,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在他们遇到障碍时,轻轻推他们屁股一下,还是站在高处,摆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姿态来进行强势的教育和干涉呢?你的答案不言而喻。成为一个尊重孩子的合格的父母,并非那么容易,如果你看完了上面这么长的篇幅后,看到这段话,那么说明你至少已经有了成为一个合格家长的决心和耐心,恭喜你!
——END——
尊重孩子,
是我们新一代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可是如何去尊重,
却需要强大的育儿知识储备和对宝宝心理发育的了解来做后盾。
科学育儿并非那么容易,
如果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努力,
那么请关注我们!
微信号:月光宝书
(公众号搜索:月光宝书)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