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太极拳训练的某些原理(如用意不用力、虚实相转)贯穿于日常生活的行站坐卧中,就既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又增加了训练太极拳的时间与空间,盘架训练的效果会无形提高。

一、行在尾闾
“尾闾中正神贯顶”是太极拳盘架训练的窍要。这一窍要如在日常行走中运用,则意在尾闾平移。
走有多种形式,如平走、爬高、走低、急走、慢走、负重走、提物走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注意尾闯。尾间松胯便松,行走时必轻松。尾间如小木船的舵。船在江河中行走时舵控制方向,保证行船平直。
就人体而言,尾闾保证身体的中正、调节方位。向前平移时,尾端如同小滚珠,尾间移动带动重心移动、扭腰转胯,且带动下丹田前后滚动内转,两腿如同生翅,走路时感觉松活而不疲累。
再有一点须同时关注,就是走路时眼神在前,双手一前一后,手心似拢着小气球,手向前时手心似接提混元大气向前,向后时手心似拢捏混元大气向后,继而手中温热。
左虚向左实转化,右实向右杳转化,虚实互含互化,实则实到底,虚则虚到无,沉劲自然产生。坚持如此行路,会走出许多趣味。
二、站在“三顶”
古语“站如松”,即站姿要端正、中直、平稳。
站有三种形式。
1、双脚自然分开、重量平均站立;
2、偏沉站立;
3、“三体式”站立,即斜向出一只脚。
这三种形式均可站出太极拳味,方法是“三项”加“二钻”。
所谓“三顶”,即:头向上项——百会向上,颈部关节必撑拉,头脑虚灵;膝盖前顶——膝关节似顶非顶,利于下肢松活;舌尖轻顶上腭——利于润化金津玉液。
所谓“二钻”,指两脚涌泉穴如从体内钻出一根针钻向地底。两脚均衡站立时,则前后有别且相随,前紧而沉、后松而浮,转化为前松而浮、后紧而沉。如偏沉站立、三体式站立,则注意身体中垂线的移动,左重移于左踝内侧,右重则移于右踝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