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身世坎坷长居边塞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其代表作有《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

边塞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说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壮大的报国志向和壮伟的边塞异域景象,如火山云,瀚海,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地冻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纷纷大雪比作是洁白的梨花,给人以新奇而又欢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让读者觉得冬季的寒冷一扫而空反而洋溢着欣喜。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塞外,岑参还是积极乐观。

  岑参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颇为丰富,岑参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满怀报国之志两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业。所以岑参的边塞诗色彩明丽,悲壮中又乐观积极,加上长期的边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

  岑参简介

  岑参,约生于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客死咸阳。岑参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过宰相。其伯祖父因不同意力武承嗣为太子,被贬后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进了牢狱被诛杀。岑长倩的五个儿子全被杀害。岑氏亲族很多人被流放。

岑参雕像

  岑参的父亲曾经出任过仙、晋(今天的山西临汾)二州的刺史,不幸的是岑参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岑参父亲去世后,家道更加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很孤贫。但是岑参天资聪颖,五岁就跟随其兄长学习读书,九岁便能吟诗作赋。天宝三年,岑参考取进士,之后仕途算不上顺风顺水,曾两次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前往塞外,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岑参的边塞作品也大都是在这阶段完成的。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广泛,山水,赠答,边塞等各个方面,岑参早期的作品多为写景和抒情的赠答之作。诗中抒发了很多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嗟叹贫贱的忧愤之情。在边塞的那几年经历让岑参的作品的境界开阔很多,继而他写出的边塞诗多瑰丽浑厚,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边塞的生活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边关战士的英勇感受到了边塞异域风光。他将这些感情都融入了他的边塞作品中。岑参晚年的作品大多感怀战乱,他本人也更加渴望回到故乡,但是当时蜀中爆发安史之乱,岑参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于公元770年卒于成都。

  碛中作 岑参

  《碛中作》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奔赴安西时在沙漠途中见到的情景。诗歌有两个版本,分别是(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碛中作 岑参

  从题目碛中作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在沙漠写的诗,诗中作者告别亲人,骑马西行奔赴塞外保家卫国,广阔的西北了无人烟。看到升起的圆月想起自己已经离开家乡两个月了。眼前平沙茫茫,而夜幕降临,不知道自己今夜露宿何方。军旅之途劳苦非常,又没法好好休息,只能在这荒漠上将就着了。

  全诗用词自然舒缓,看似平淡的辞藻之下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真切的军旅愁苦思乡图,表面看上去周围的环境好像透着一丝消极与悲哀,但是作者的情绪并不悲哀,今夜不知何处去,平沙万里绝人烟。诗中作者故意设疑,不知今夜露宿何处,下句作者却反转话头,说起了其中的风景来了,在作者的笔下,军旅生活虽然艰苦,思乡之情虽然强烈,但是作者依然怀有强烈的报国热情。可以看出岑参的心态是何等的积极向上与乐观,这也是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充满着激情与壮志。

  这首碛中作被后人广为陈赞,不少后来的评论家评论岑参的这首诗,如明代的李攀龙、叶羲昂在《唐诗直解》中赞叹道“马上真境,未尝行边者,不知此苦”、“久旅远行,哀而不伤”。

  

  逢入京使 岑参

  岑参《逢入京使》的全文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诗什么意思呢,岑参想表达些什么情绪呢?

逢入京使

  边塞的天空广阔高远,天地苍茫,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信马由缰来消磨孤寂的夜晚时光。目光不自觉被夜空中的朗月吸引过去,让岑参不由想起自己已经离开家很久了。天高地远,了无音信,很是想念自己的亲人。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岑参顺着一条羊肠小道眺望,直至小路消失在东方尽头。岑参不由想起自己常常梦中梦到自己的故乡,梦到回乡之路,梦醒时分自己早已满面龙钟,双袖沾满泪水。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身世坎坷长居边塞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的边塞诗

  泪眼婆娑中,看到有一个人打马儿从远处过来。走到眼前的时候,他勒住马绳,岑参定目一看发现是和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那位朋友说他公事在身要回京去,会路过岑参的家乡。岑参惊喜万分,心想终于可以给家人报个信了。但是又发现自己仓促出门身上并没有带纸和笔,而这位朋友又着急赶路。岑参只能双手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拜托那位朋友口头代替自己向自己的家人报声平安。那位朋友,挥手扬鞭,消失在滚滚尘土中。

  这首诗语言很简单朴实,就像随口说出的一般,全诗充满着边塞生活的气息,浓浓的思乡之情呼之欲出。简单的言语背后却能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中描述的那种马上相逢的场景。但是全诗又不失豪迈的军旅气息。思想的柔情与边塞军旅元素的结合,使得这首诗意蕴绵长。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第二次前往边塞做得一首送别诗。诗名中的武判官是当时封常清幕府中的一个判官。(判官是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因为可以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所以被称作判官)。

岑参

  诗歌原文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整首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来记叙送别武判官的过程。结构非常紧凑,思路很开阔。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百草,才八月里胡地就已经大雪纷纷。一夜过去外面的树木就像是春风吹来,开了千万树梨花。雪花打湿罗幕,胡裘锦被都显得单薄。将军手冻得拉不开弓箭,铁甲冰冷得让人无法穿上。沙漠结冰,万里长空愁云惨淡。主帅帐门中摆酒送行,胡琴琵琶合奏。傍晚辕门前大雪纷纷扬扬,红旗冻僵了根本拉不直。岑参在轮台东门送武判官回京,大雪盖满了天山路,武判官的身影被曲折的山路覆盖,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的脚印。

  诗中以雪景为背景,融送别之情于瑰丽的雪景,通过军帐中各个物品如罗衾,铁甲,弓箭,旗子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勾勒一幅天寒地冻的边塞图。别离,送行,目送,大雪飞扬,,情真意切,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9351/723923057548.html

更多阅读

盛唐诗人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解读原创 岑参的边塞诗

(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2012、11)关键词: 边塞诗边塞生活人生经历 现实主义 浪漫色彩内容摘要:在平常的教学以及高考备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边塞诗有着很重要的分量,而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高适的边塞诗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高适和岑参就是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们开拓了新的诗境,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为唐代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

盛唐边塞诗的类型 岑参的边塞诗

杨柳边塞诗歌以不同的类型反映战斗战争、建功立业、边塞生活、西北风情、边关与内地的离别相思等等为内容,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更是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一、盛唐边塞诗的基础唐代经历了一个由初时

王昌龄不是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不是边塞诗人武桢建国以来的各种文学史基本上把王昌龄定位为“边塞诗派”。我认为,边塞诗派——至少边塞诗人的提法,是值得斟酌的。在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流派,不过这种或那种流派的自觉形成与维护应该是开始于唐代以后那个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取向 高适的边塞诗代表作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盛唐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最能代表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而在那群豪情万丈、千古留名的边塞诗人中,高适是最为杰出的代表和当之无愧的领袖,其边塞诗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都超越同侪,“有唐以来

声明:《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身世坎坷长居边塞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的边塞诗》为网友街角晚酒未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