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分级诊疗全面推进的号角吹响。而步入10月,我省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已届一年,历经一年的探索实践,目前自愿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的患者数是否增多?患者数量的增加,服务需求的加大,是否倒逼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分级诊疗实践中,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形成了哪些新挑战?国庆七天长假期间,本报记者借还乡的机会,一探究竟。
“缺人”很棘手 院长谋对策
由本报联合四川在线、川报观察、四川新闻客户端、川报微博微信开展的《过去一年 您看病首选哪里》网络调查数据显示,41.7%的人认为分级诊疗应该推出,但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也须同步提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当前最需要做什么?记者邀请到了市、县、乡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就此问题展开对话。
“人才紧缺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亟待解决。”张德明开门见山,利用国庆假期,他到了荥经县、名山区和雨城区的基层医疗单位走访,发现人才流失较多。“比如我这次着重调研的基层妇科诊疗水平情况,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很缺专科人才。“从大医院转下来的病人得不到有效诊治,医疗风险承担能力弱。”
推行分级诊疗以来,石渠县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增加了30%,但相关人才建设还未跟上。“专科人才缺乏,妇产科、儿科、麻醉科人才都短缺。”专家说,作为高原地区的县级医院,很多科室硬件有了,但由于专业人员不够,并没开展诊疗服务,专科人才缺乏已成为提升诊疗水平的瓶颈。“我们有8个人的编制,但现在还缺编一人,而且中医占了多数。”杨武平也认为人才缺乏是个大问题。
如何让医疗人才引得来又留得住?

专家建议,在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试点医生多点执业,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让他们有职业认同感。同时,要增强基层医疗服务岗位的吸引力,提供发展平台,如通过岗位培养、对口帮扶等途径,提高基层医护人员专业水平。
专家提议,针对高原地区的人才需求,扩大医护人员定向培养的高校数量和培养规模。“事情多、人手不足问题要解决。”杨武平建议,除了提高待遇,还要调整乡镇特别是偏远乡镇的医护人员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以及护理人员数量,同时建立相应的学习培养制度。
链接 网调数读
近3000网友参加了《过去一年 您看病首选哪里》网调73.585%网友看病首选本地大医院15.094%网友看病首选社区医院11.321%网友看病到路边小诊所71.154%网友因为“技术水平好”首选大医院54.098%网友因为 “离家近、方便”首选社区医院首选大医院看病的原因,3.846%的网友选择“不会乱收费”首选社区医院的原因,16.393% 的网友选择“价格便宜且报销比例高 ”
中华中医药学会近日对全国千名来自基层的“春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者相信中医药服务在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上大有作为。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纸质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4份。受访者是来自全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层医生。
当被问及“中医药服务在解决医疗体制改革这个世界性难题方面会大有作为吗”,85.5%的受访者认为“肯定有”,另有13.8%的人表示“不确定”,仅有0.5%的人认为“起不了啥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郭宇博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在基层更有其强烈需求和吸引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百万名“赤脚医生”靠一根针、一把草,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