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是推翻元朝腐败统治的重要领袖之一,他是灭亡元朝的最大的功臣,但是张士诚最终却并未建立新的朝代取代元朝,在推翻元朝之后,张士诚败给了朱元璋,最后是由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么张士诚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又会失败呢?以下是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纪功碑
张士诚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从小他就和他的弟弟为了养家糊口而在盐场工作。而他为人慷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总是帮助他人,因此在当地的人民中有很大的威望。后来由于给官府运盐经常受到苛刻,因此他和几个同伴一起贩卖私盐。但是由于没有背景,贩卖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一直受到官府的镇压和打骂。最后由于受不了压迫,张士诚等人决定起义,起义后,将富贵人家的钱财和粮食都分给了贫穷的老百姓,并自称为王,建立了大周政权,这是反抗元朝统治时的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建立政权后,占据了江南一带的富庶地区,而这片地区长时间不受战争的困扰,因此张士诚也变得骄奢起来,后期,朱元璋同张士诚战争期间,张士诚弟弟领兵败于朱元璋,而杭州的守兵也投降于朱元璋,因此张士诚很快就被朱元璋打败,被朱元璋囚禁,后来由于张士诚认为朱元璋获得胜利只是因为上天庇佑而已,这惹怒了朱元璋,最终被朱元璋所杀,以上就是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起义,又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十八条扁担”指的是张士诚、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兄弟四人及李伯升等十四人,“扁担”是他们起义时用的武器。元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的一天晚上,他们十八人揭竿而起,用扁担打死一直欺负他们的盐警邱义,后又冲进当地大户家中,开仓放粮分钱。“十八条扁担”的义举感动了受苦多年的盐丁,他们推举张士诚为主,一起起兵反元,义军不久攻下泰州、高邮,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以周为国号,天佑为年号,自称诚王。
张士诚雕像
张士诚起义不久,元朝宰相脱脱便亲率百万大军南下征讨。危亡之际,张士诚得遇天助,元朝此时走了一招臭棋,把脱脱捉拿回京杀害,没有了主帅的元军也没有了战斗力,张士诚遂得以转危为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张士诚此后向南发展,控制了江苏东部和浙江大部,张士诚改以苏州为都,自称吴王。此时他据有天下最富庶的地区,是当时最富有的起义军。
此时在他的西边,同是起义军的朱元璋和陈友谅正打得火热,张士诚无论选择帮谁,他都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张士诚选择了“坐山观虎斗”,他真的是一直在观,直到朱元璋解决掉陈友谅,他才若有所悟。只是,此时的局势已不在他的掌握之中,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张士诚兵败后被送到南京,当夜自缢而死。至此,轰轰烈烈的张士诚起义也落下了帷幕。
张士诚后代
张士诚是元末义军将领和地方割剧势力领袖,最后败死于朱元璋之手。罗贯中、施耐庵都曾是他的手下幕僚。因为深感民众疾苦,对百姓爱护有加,所以张士诚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张士诚死后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和祭祀活动,连今天苏州“挂天灯”的习俗都源于对他的纪念。关于张士诚后代的说法很多,但历史的真实已无从深考。
张士诚剧照
认宗张士诚的事很早就有,据考证清末状元张謇还曾回苏州姜堰市寻亲认祖,但终未果。当今关于张士诚后代的说法认同比较多的是,姜堰城北村村民吴大元家中有一块神秘张姓祖宗牌位,并留有“生死吴,死姓张”的祖训,由此推断为张士诚后人。关于吴姓改张姓有两种判断,一是张士诚被追杀时,他的子女逃亡到张的吴氏妃子家中,遂随其舅姓吴,另一是张士诚本称吴王,所以后人姓吴。还有苏州府实秋老先生的讲述也颇有趣,说是祖上流传,张士诚唯一儿子逃亡中,提“张府”灯笼,受盘查,慌张中盖上“张”字,只留下另一个“府”字,所以谎报自己姓府,后来家里也一直就沿用了这个姓氏。
不管怎么说,有这么多有关张士诚后代的故事,有这么人希望是张氏后人,说明百姓对仗义为民者的拥戴。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还由此还演绎了《萍踪侠影》的故事,说张士诚的孙子是张宗周,重孙则是风流俊秀的大英雄张丹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