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家长微课
和家长一起学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方法
后台回复“入群”即可参与
关于尝试,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孩子刚刚学会“爬”的时候,带孩子体验幼儿体操,体操室里是铺的高高低低的垫子,一群孩子一起爬到了一个坡上,需要越过去才行,其他孩子都爬过了过去,只有他一个掉头返回,从原路爬回来。那时觉得好笑,然后意识到,原来孩子比较害怕新东西,也去鼓励孩子再试试,但没有成功。——雪梅
为什么有的孩子敢爬过那道坡有的孩子不敢呢?
图片作者:CACHETE JACK
这是因为孩子面对新挑战时有不同的类型——保守型or激进型。坡那边的事物是未知的,保守型的孩子不敢去尝试,这样的孩子会选择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学习,慢慢地摸索和积累经验。
也有的孩子会处于激进状态,不管破那边有什么就直接往下跳,这就处在危险区了,同样需要家长注意,但这种类型的孩子学习新事物时是探索型的,会主动地挑战看看。
孩子在面对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总会出现上面两种情况:
要么不愿意尝试,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干嘛要学新的东西;
要么胡乱尝试,什么都敢摸,什么都敢试,不考虑安全隐患。
那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在孩子的舒适区与危险区之间,还有很多学习的区间,最好的方式是将孩子放在有“监督的不舒适区”来鼓励尝试。
用骑自行车的经历来举例你就明白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不是一开始就独自掌控方向盘和平衡感,因为一直摔倒就会怕继续学,最好的方式是先有人在一旁帮我们掌着方向盘,等熟悉了以后再悄悄地松开手。当有害怕又能激发我们应对挑战时,就是在有监督的舒适区。
回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有家长说孩子的兴趣就是游戏和大片,对于要去费劲探索的,就会没什么兴趣。要怎么激励孩子呢?——邓豪
游戏和大片之所以吸引孩子,不是因为游戏和大片让孩子处在舒适区!而刚好是让处在了有监督的不舒适区。游戏里,孩子需要进行挑战,与别人对抗,但不管情况再激烈,孩子都不会因为游戏里和别人打斗真正伤害到自己,而且一定有赢的机会。
但如果做一件事一直是失败的,而且看不到成功的机会,谁都会不愿意去尝试,因为这会让自我认同度大大下降。如果有一件事情孩子不愿意去尝试,很可能是因为目标难度太大了!
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一段段的小目标,阶梯式分层引导,让他既能在挑战中成长,又不会太受挫。就像跳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高度定在孩子需要跳几次偶尔能够碰到一次的高度,让他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一个目标的困难等级要多少才合适?这需要家长长期地观察,观察孩子的舒适区和不舒适区,研究表明一个目标的困难程度设定为需要孩子尝试13次左右才能成功的是最合适的。
但别忘了,针对保守型和激进型孩子,难度得适量增减。比如很多家长都会担心自己孩子慢热:
孩子5岁,比较慢热,遇到新事物和新人,会观察很久。如何鼓励这样的孩子尽快尝试呢?——新
同时又会认为孩子慢热=不愿意尝试,其实这是个大大的误区!对保守型的孩子来说,观察就是他的尝试。这时但家长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希望孩子“尽快”尝试?而不是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节奏进行尝试呢?
也有妈妈是这样做的,孩子从小就不会在公开场合喊人,但是这位妈妈并没有强迫过他,也不会当着外人的面催促他喊人,但回到家会鼓励孩子可以尝试看看,就这样,足足等了6年,孩子主动地迈出了这一步。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有“尽快”的心态,很容易就会把孩子推到危险区,当他不断受挫后,就更加不愿意尝试了!就像爬楼梯,有的孩子喜欢慢慢走,有的孩子就喜欢两三蹬跳着走,重要的不是尽快,而是找到让孩子进行尝试的节奏感,欲速则不达大家都明白。
所以对于保守型的孩子,难度的等级可以降低到6~8次。他们的速度相对慢一些,因为他们需要积累思考的过程,慢慢解决。
衡量一个目标对孩子是不是太难其实很简单,如果孩子做得慢但还是愿意做,难度就是适合的;但如果直接放弃,就是难度过大了。
更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问孩子,比如跟孩子说:“我发现你在陌生环境总是会观察很久,你在做什么呀?”如果你们之间有安全感,他就会告诉你,这就是最好的方式。知道孩子的想法,再和他一起设定目标吧。
先来分清有几种的激励类型:
正向激励:如果孩子能完成一件事情给他奖励,适合对自己不自信的孩子。
负向激励:如果做不成一件事,会得不到某样奖励(孩子并没有损失),适合自我为中心,比较浮躁的孩子。
惩罚:如果孩子不去做某件事,就要剥夺他拥有的东西(孩子有损失)。惩罚就像威胁孩子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让孩子充满压力和抵触情绪,任何孩子都不适用。
很多家长把负向激励与惩罚混在一起,正向和负向激励需要根据孩子类型来采用,但惩罚不建议使用。
那怎么找到适合孩子的激励类型?
1.观察孩子是保守型还是激进型
对规避风险型的孩子来说,更适合负向激励的方式。因为面对挑战他会想:万一我做得不好,不也得不到奖励吗?还是别做了。反过来,他就会想,反正得不到,不如尝试看看。
对激进型的孩子就要告诉他你会得到什么,这样他就会有挑战的欲望,不断尝试。
2.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找到与习惯相反的激励类型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很流行正向教养,而美国则很流行虎爸虎妈的原因。因为双方的孩子长时期处于某一种激励方式下都习以为常,不起效果了。中国的孩子长时间处于负向激励的环境下,这时候采用正向激励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就会很有效。
除此之外,激励类型还有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的特点是长期、缓慢;物质激励的特点则是短期、快速。但精神激励一定是比物质激励更好的,因为物质激励的会一次次变高,直到你负担不起;但精神激励没有成本,还会让孩子享受到智慧的愉悦。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看看故事里家长具体要怎么做。
孩子16个月,是个急脾气。一个东西使劲打不开,就开始嚎。 期待他再耐心探索下,我该怎么适当引导?还是这个年龄孩子就这样?先不用管他?——伟伟
先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嚎?也许是因为拧开一样东西对他来说很难,他想要寻求帮助,又不知道怎么办,只好通过嚎来引起关注,而这时候父母刚好就去帮他了,他就发现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父母不断去强化这个激励时,孩子就会养成这个习惯,甚至一些自己也能做的事情也会嚎。
思考这件事,自己是怎么给孩子反馈的。比起孩子一嚎父母就去帮助,更可怕的是孩子刚哭时,大人不理他。等声音越来越大时受不了了就跑去帮他,这就等于告诉孩子,我一定会来帮你的,不来帮忙是因为你嚎得不够大声!
最好的方式是在孩子的求助方式不对的情况下,不要给任何反馈。
直接且温柔地告诉他说,你求助的方式不对,怎么嚎我们也不会帮你的;同时告诉告诉他需要做什么,才能得到帮助。
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不帮我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这件事是我自己的事情,需要我自己去完成。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当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时,我们不能要求他马上改变,而是通过上述方式,找到孩子的类型和节奏。千万不要以为用几年年养成的习惯,1天就能改过来!
对孩子来说,尝试新事物是一个挑战;对家长来说,教育孩子也是一个挑战,但重要的是找准方向和目标,之后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更加地坚定和有效!
尝试新事物就像让孩子爬楼梯,而我们就是在为他们搭建楼梯,而且这座楼梯是独一无二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