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大隐隐于市作文1000字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看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御不了意志的消沉。“出世”有之,“入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隐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畏,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洒脱!他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更不被朝廷重用。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一个仙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

    【点评】:本文作者立意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二者都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这正是王国维原丈真谛。所谓“大隐于市”就是说要入世之后再出世,所谓“出”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对于“入”的更高一层表达。何其深刻的立论,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本文脱颖而出了。另外本文的语言和材料的运用,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处。语言的散文化,陶、李两别材料之间的对比关系充分突出了主旨,也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本文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大隐隐于市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大隐隐于市作文1000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2251/4889045193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大隐隐于市--参观榈园黄花梨艺术馆 大隐隐于婚

原文地址:大隐隐于市--参观榈园黄花梨艺术馆作者:归朴山房读书是壮阔的历险,精神的回归更是一次远行,一路上损耗和牺牲的风险是必须承担的,这种命运恰似大马哈鱼的回游,无人喝彩时只有自己用心关照。今天应海岩老师之邀来到榈园黄花梨艺术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野意思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老子》有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俗语又有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而这些处于“隐”的状态的人我们称之为“隐士”。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但从“达则兼济天下

2012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一 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2012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评点: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桑哲1、爸,我会撑起自己的蓝天爸,此时此刻,您一定还在考场外焦急地等待吧!十八年了,我常常在夜晚伴着您响亮的呼噜声甜甜地睡去——然而,昨天夜里,您来陪考的夜晚却如此安静——您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题材料分析和例文展示 高考语文作文题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题: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山下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

201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独家完全版 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201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之一【郑重提示】高中生应当写好记叙文从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起,文体不限已经15年了。就是说,记叙文、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一视同仁已经15年了。但是,不知是何缘故,在江苏,乃至全中国,高中作文教学

声明:《大隐隐于市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大隐隐于市作文1000字》为网友花落因为花开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