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人的生平简介
杜甫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杜甫
中文名杜甫别名杜少陵,杜工部国籍/朝代唐朝 职业诗人民族汉族出生日期公元712年逝世日期公元770年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创作现实主义诗歌,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杜工部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家庭成员杜审言,杜闲,杜宗文,杜宗武杜甫为“诗圣”,其所流传的诗集在诗坛上掀起一阵狂潮,影响弥留至今,而关于杜甫后人的子孙绵延也成为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杜甫子孙得以繁衍,至今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体系,粗略记载杜甫的后代至今大约分居三省,人数达到上万人。
杜甫雕像
历史记载杜甫留存的儿子有两个,长子为宗文,次子为宗武。且根据记载得知杜甫后人至今分布在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这三个地区,以江西省城市居多。杜甫的长子宗文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福建省杜氏,而其次子宗武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江西省居住。
在2009年的时候还发生一起杜甫后人为争《杜氏族谱》而闹上法庭的案件,同是杜甫后人却不能很好的相处,为了名利却和亲人对簿公堂,想必杜甫见到如此画面也会甚感心寒。
事情发生的前后是因为《杜氏族谱》本应放置在常州祖屋而不应外借,而保管这本族谱的杜旭昌病重欲观阅此族谱便让家人拿来,遂另一支系杜氏后人便要求返还家谱,而此时家谱已由杜旭昌儿子继承,遂发生法庭之事,而后法院不予支持。
杜甫为历史著名诗人,是一个在中国深受崇敬的伟人,因而会有很多人冒牌为杜甫后人以此来谋取暴利,而其真正的后人呼吁大家能够更好的正视“杜甫”这一品牌。
杜甫五言绝句揭秘
杜甫是诗歌造诣很高,虽在其身前未的到重视,但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却影响了他后世的众多诗人、包括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等。杜甫很擅长驾驭多种形式和题材的诗歌,他在五言、七言律诗上的功底很深,而且此类文体的诗歌达他全部诗歌的一半以上,可见其成就之高。
杜甫画像
杜甫的五言绝句因为他在律诗上的成就过高往往被忽视,其中绝句多在漂泊西南之时所创,反映的更多是蜀中人们混乱不安的生活状态,借景抒情,抒发情怀,他在绝句方面的贡献也不少,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欣赏下杜甫其中几首五言绝句。
其一《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赏析:此为诗人杜甫迁入蜀中时,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甚是仰慕,遂用笔墨抒发咏古抒怀的情绪,也因此以诸葛亮的遗恨来渗透自己的抑郁之情。
其二《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杜甫躲避战乱,一度迁往梓州,得以重回草堂时,心情舒畅,见景色依旧便写下此诗,描绘的景色迷人生机勃勃之象。
其三《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这首诗通过所观察的景物得到的感受来衬托出诗人的情绪,在异乡思念故乡,盼归期的殷切之情。
杜甫的父亲是谁
杜甫的父亲为杜闲,其父曾任兖州司马,是为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儿子,而正如杜闲的名字,一个“闲”字好似概括了他的一生,有着如此出名的父亲和儿子,杜闲越显的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历史资料关于他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
杜甫画像
杜闲于公元682年出生,为杜审言的幼子,在他35岁的时候为郾城尉,后得以提升在公元732年的时候任职为奉天令,在五年后便迁徙至京兆杜陵,时任兖州司马。
杜闲在他28岁的时候与原配妻子崔氏结婚,两年后便共有一子为杜甫,杜甫也是杜闲的长子,但可惜的是生下杜甫不久,崔氏便病逝。遂杜闲复娶二室卢氏,杜甫好似对继母并没有感情,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母亲角色的是他的姑姑,并非卢氏,遂在其诗歌中鲜提及继母卢氏。
杜闲在公元741年便病逝,享年59岁,这可以说是杜甫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打击,此时的杜甫身怀抱负,为国效命的热血期望,而在没有经济支助下,杜甫很难在维持家人温饱的情况下去实现伟大抱负。
此前家中的经济来源均是由杜甫父亲杜闲来把持,杜闲为官虽小,但却有稳定的俸禄,生活虽不富裕但也不算拮据,而杜闲一去世,作为长子的杜甫便成为家中支柱,但作为文弱书生的杜甫却难以承担如此重担。
杜甫一生资料介绍
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影响甚大,遂被世人称为“诗圣”,其主要思想为儒家的仁政为主,有着投奔祖国奉献自我的伟大抱负,但屡被现实打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为人狂傲不羁,其在世时名气并不是很大,在其身后,名声远播,不仅对中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对日本也同样有深远影响。
杜甫画像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从此客居长安十余载,抑郁不得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计不断成为贵族门客吟诗作赋献于权贵,只为能得到赏识,未果,后只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后唐朝衰败,杜甫经历从盛唐至“安史之乱”的时期,为报效祖国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期间写下不少感伤时事的诗文,后曾为左拾遗,但因朝政内乱被离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这期间感伤朝政腐败,无心仕途,遂辞官归隐。
后杜甫带着家人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后得好友严武相助生活开始安定,后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职。于公元770年,五十八岁的杜甫逝世。
登楼杜甫讲诉了什么
《登楼》是杜甫所作的七言诗歌,是一首感时抚事之作。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登楼时看见了无限美好的春光,并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岌岌可危,国家忧患多难,便忍不住心生伤感哀痛之情。

杜甫 登楼
在此诗中,诗人觉得朝廷如同天空中的北极星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哪怕外敌入侵,也不会改变百姓心中的正统思想。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流露出了自己想要如同诸葛亮那样为国家效力的愿想与抱负,深具澄清天下的气魄。该诗全文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写登楼的感想,在俯视远眺所见的山河古迹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景合二为一,言辞语境壮阔博大,情感深切,情、景都从空间上入手,将诗人抑扬顿挫的诗文风格展现无遗。
该诗的大致译文为,面临着满楼的花朵,我心中竟然徒增悲伤。在这种国家身陷忧患的时刻,登上高楼我的心中五味杂陈。秀丽的成都春光,如同从天地之间涌来,云朵层层叠叠地飘荡着,就好像是历经了千年以来的沧桑。唐朝的江山有如北斗星辰一般屹立不倒,不容动摇,尽管吐蕃随意入侵也是难以改变的的境况,外敌定然失败。刘禅归回祀庙之中,多么可悲。黄昏时刻,格外怀念诸葛丞相。
这首诗歌作于764年,杜甫写于成都,当时社会动荡,国家政权不稳。该年杜甫听闻严武复任原职,于是心生喜悦,便赶回成都草堂,登楼时有感而发。
杜甫的成就有哪些
杜甫为唐朝诗人,为汉乐府诗体的开创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以古体和律诗著作,风格多样但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有忧国忧民的感伤,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画像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后,之后“沉郁顿挫”便成为杜甫诗风的评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饱满,还有杜诗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炼的字句和顿挫变化的节奏将其中情感表现出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见其性情之厚。
杜诗不仅沉郁顿挫,还有变化不断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想必这和杜甫所描绘的内容各异有关系,他晚年生活经历“安史之乱”得以见识到各种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阅历,因此他创作的题材除了游历、山河、风俗、家人友人还有更多忧国忧民的创作、战争。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诗歌均用不同风格展现其中情感。
杜甫在创作方面十分写实,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面貌用诗歌将其全程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塑造了多个有性格有感情且丰满的诗歌人物形象,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杜甫。杜甫十分擅长描写事物细节,往往这样更能震慑人心,这样细微的写实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个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