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看,唐代以前金银器上的铭文很少见。唐以后,特别是宋元以后,有铭文款识的金银显著增多。有些金银器上虽然没有铭文,但却可以通过同地伴出的其他形制相近的金银器上的铭文,间接进行年代推定。对出土墓葬的年代确定,无疑对于断定金银器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金银器本身具有传承性,可历经岁月,代代相传。因而,确定金银器的制造是否与入葬时间属同一时代,仍然需要其他证据来说明。研究器物的形制、纹饰、制造技术以及铭文等特征,应该说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断定器物的年代的方法。因为每个时代的器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具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格特征。

1、金器的成色:
(1)古代黄金中的银、铜、铁含量偏多。含银越多越呈淡黄色;含铜者呈淡黄色,且稍微发绿,若入土时间偏长则会呈栗黄色;金中含铁偏多者,一般呈玫瑰红色。时下,古玩商大多依据“七青、八黄、九五赤”的口诀来识别古金器的成色。
(2)鉴别金器的成色还可通过以下方法:金密度比普通金属大,放在掌心掂试有沉重感;笨大而轻飘的金器,皆为赝品。用两根金条相击,含金量为99.9以上的黄金多无响音;掺有银质的有声无音;含铜质偏多的会有长音。成色高的黄金体质较柔,成色低的黄金体质偏硬。金含银者硬,金含铜者更硬。
2、银器的成色:
(1)看颜色(又称看面档)测试: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面档细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质,面档发出潮花带有青灰色;如含铜质,面档出现粗糙 及烂心,有干燥感。被氧化了的白银尽管表面有“黑锈”,但其色泽黑而呈光亮 铅、锡、白铜则没有光泽,其色发暮。
(2)看茬口定成色:把白银饰品截开,看茬口颜色,若茬口绢白而绵,饰品表面光润、细腻,氧化后表面色泽发乌呈光亮,可断定其成色在98%左右;若茬 口粗而柔,微显红色,成色在95%左右;茬口白而带灰,略有微红则成色在90%左 右;用手弯折较硬,茬口淡红色或带灰色,其成色在80%左右;成色在70%左右的白银,其表面白黄且干燥,茬口微红、黄兼有,弯折坚硬;若茬口红中带黑,黄 中带黑,其成色已在60%以下。
3、银器的真假辨别:
(1)重量: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 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作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系其它金属。
(2)查硬度: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故用大头针稍用力划实物的 表面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 为白银饰品。纯白银饰品用手拉,折就能使之变形。
(3)听声韵:饰品如为高成色白银,则掷地有声无韵,无弹力,声响为“卟 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百 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4)伪造白银的特点:伪造白银一般是用红铜、黄铜、白铜、铅、锡、铝等 制造的,其特点是: ①红铜质:外表紫红色,茬口黑红色,生绿绣。 ②黄铜质:外表黄色,茬口豆绿色,生绿绣。 ③白铜质:外表灰白色,茬口砖灰色,生绿绣。 ④铅质:灰蓝色,质软,用指甲可划出道痕。 ⑤锡质:银白色,质软,用指甲可划出道痕。 ⑥铝质:白灰色,体质较软而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