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练字的故事 怀素芭蕉叶练字的故事 怀素的故事

怀素练字的故事 怀素芭蕉叶练字的故事 怀素的故事

  怀素的故事

  怀素10岁的时候选择出家为僧,后来成长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主要以狂草最为著名,被人们称作草圣。

怀素画像

  但是在最开始出家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并没有钱买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开始的时候他还在寺院的墙壁上或者地上练习写字。当时在寺院的后院有万株芭蕉树,于是怀素便每次练字的时候都去把芭蕉叶摘下来,然后在上面临帖写字。他非常的勤勉每日都这样练习,可是没想到有一天芭蕉树的叶子都被他摘光了,剩下那些小的又舍不得摘,怀素便非常的苦恼。后来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拿着笔墨到芭蕉园站在芭蕉树下往它的叶子上写字。就这样不论是夏天的时候烈日当空还是冬天结水成冰,还素没有一天不这样做的。也许就是他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才让他最后成为了一代书法名家。

  怀素虽然是个出家的僧人,但是他和张旭一样喜欢喝些酒,张旭每次喝完酒,因为比较激动,之后的行为就像疯癫一样,所以人们有时候称他为张颠。怀素有时候也喜欢喝酒,甚至还有一日九醉的时候。而怀素喝酒之后却更喜欢写狂草。他在寺院里有些四面刷白的房子,每次喝醉了酒他就在里面书写,而这时候他的狂草竟非常出色,所以当时候也有人称之为“以狂继颠”。

  关于怀素刻苦练习书法的小故事还有很多。例如他居住的地方旁边有个水池,据说因为每次怀素练习完书法之后,都会在这个池子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了黑色,所以那个池子又被称为墨池。

  怀素四十二章经

  怀素是唐朝时期时著名的草书大家,他写的很多草书都流传于世,被后世的人称颂,他的草书也是千金难求的。怀素处于盛唐繁盛到晚唐动荡时期,他的字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怀素在十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了,所以他写的内容或多或少都有关于佛学的内容,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怀素的草书四十二章经。

怀素的字

  四十二章经,与其说那是经书,不如说那是怀素对佛学的领悟,是怀素一生睿智的积淀。42岁的怀素被经书中描述雁荡山的美好所吸引,便毅然决然地去了雁荡山,在这段时期他受到了主人的殷勤接待,这时住持提出想要让他留下书本来纪念的时候,怀素在高兴之余抄下了这部经书。这部经书共248行,可以说是长篇巨著,上面的字迹,神采动人,变幻莫测却又浑然一体,可以说融合了怀素一生写字的精华。

  怀素书抄写这部经书也使得四十二章经闻名于天下。怀素书写的四十二章经后期不断在各名家手中流转,他们都将这幅字最为最珍贵的收藏,曾经有位收藏家曾经说过,能收藏到怀素写的四十二章经真迹是他人生最荣耀的事情,由此可见这幅字在书法家眼中的价值。

  怀素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草书的书写,尤其是狂草,他是中国历史上书法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怀素四十二章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当然他的作品也将永远流传下去。

  怀素和尚

  怀素和尚,一手狂草闻名天下,唐朝时期时著名的书法家,和张旭齐名,被称为“颠张狂素”,代表作主要包括《论书帖》《苦笋帖》《圣母帖》《小草千文》《自叙帖》。于唐朝时期贞元十五年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宝园寺去世。怀素和尚一生追求书法,他的学习精神和执着追求是世人学习的楷模。

怀素和尚画像

  怀素确实是个和尚,而且是他自己要当的和尚。怀素十岁的时候执意出家,一点都不听从父母的劝告,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他送到了寺庙。按照常理来说,既然是他自己要求的,他就应该严守清规戒律,好好清修,但是他似乎不愿意这样做。他从来不拘泥于寺院的清规,更是经常喝酒。如果说字承载了他全部的意志,那么酒就是那催化剂。每次醉酒之后,怀素和尚就会在寺院的墙上写字,在僧衣上写字,更多时候会在芭蕉叶和其他器具上面写字,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醉僧”。

  怀素和尚一生与字为伴,一手草书就可以看出他做和尚的态度,狂是我有资本,傲是我有能力,怀素的特立独行在寺庙里面并没有受到僧侣们的排斥。相反,很多时候他们都很敬畏他,并且他们之间也是相处很融洽的,所以说作为僧侣,怀素还是有自己的可圈可点之处的。

  怀素和尚,作为和尚是合格的,作为书法家是优秀的。两职相兼并没有影响他。他求学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他的草书也将不断流传下去。

  

  怀素草书

  怀素,别名藏真,十岁时不顾父母反对出家为僧,今湖南人,一手草书流传千古,与张旭齐名,被称为“颠张狂素”,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一座高峰。怀素性格比较叛逆,所以说字如其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怀素草书,流传于世,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

怀素草书

  怀素草书写过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自叙帖》,宽28.3厘米,长755厘米。通篇均为草书,打开全卷狂傲的气势扑面而来,通篇的字迹一气呵成,笔笔中锋,劲道浑厚,苍劲朴实,实是草书中的极品。公元779年时,晚年的怀素写下了《小草千字文》共一零四五字,这个时候的他字迹已经从狂风骤雨般逐步转化为古朴淡雅,字与字之间有所间隔,不再连属,笔道更加有力。

  怀素的草书由年少到晚年,自己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心态的变化,是他人生的变化。怀素十岁时不听从父母劝告,执意出家为僧,并且经历千山万水,不畏艰难去寻找自己想要见得人,想要学习的东西,这种精神是年轻的气息,是年轻人身上才有的活力,所以这个时候怀素的字迹个性而不张扬。怀素晚年时期,心境已经逐渐归于平淡,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他已经渐渐放开了执念,所以这个时候怀素草书狂傲而柔和,别有风味。

  我们都知道怀素草书名满与天下,但是在我看来他不断追求,不断突破的精神更加值得称颂。

  怀素书法

  怀素,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于十岁时出家为僧。怀素是湖南人,怀素书法以草书最为著名,一手草书狂傲于天下。据说,怀素性格孤傲比较叛逆,大概他的草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自身性格的影响。怀素所处的时代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更加注重文化的进步,良好的环境给了他很好的发展机会。怀素与张旭齐名,被称为“颠张狂素”。

怀素书法

  怀素年幼的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纸,所以在寺院的旧衣服上、墙上还有芭蕉叶等等他看得到的地方练字。他居住的旁边有一个水池,最终由于他经常在里面涮毛笔,使得整个池子都变成了黑色。怀素年轻的时候,不断走访当时天下的文人,他拜会过李白,那时他的字还是一塌糊涂,无论是起笔还是下笔都还没有入门。后来怀素拜访了王羲之,张旭的弟子等人,最终由于母亲病重才再次回到京师。

  之后怀素就开始了自己独立创作的过程,怀素练笔使得毛笔秃了不知多少,常年的累积最终使得他心中有字,故而能够一笔呵成。水滴才能石穿,也正是他的努力造就了他的成功。怀素书法成就颇多,主要遗留在世的有《论书帖》《苦笋帖》《圣母帖》《小草千文》《自叙帖》等等。怀素的每一篇字里面我们都能看到字魂,那时怀素留在字上面的精神。

  怀素晚年是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宝园寺度过的,最后在唐朝时期贞元十五年去世,怀素书法造诣极高,故在其死后,怀素书法便成了很多书法家收藏家一生都想要得到的珍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951/6141757597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原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曾担任鲁国大夫,后隐遁,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坐怀不乱”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个上千年的谎言

通常来说,事情发生得愈早,给人们的印象愈模糊。上个月的事总不如本月的清晰,童年时代的不如青年时代的记得牢靠。正如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刚转身而去的时候,衣服、头发以至鞋子,都清清楚楚在你眼里,走得越远,背影越模糊,到了视界的尽头,只剩

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

声明:《怀素练字的故事 怀素芭蕉叶练字的故事 怀素的故事》为网友辵菂灑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