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这次云南之行,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哪里?
我的回答是:一个丽江,一个九乡。
如果还有人问:丽江和九乡你更喜欢哪里?
我的回答是:丽江。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
我的回答是:九乡的美是纯自然之美;而丽江之美是天人合一的美,后者内涵之丰富,景色之多元化,显然是后者无法企及的。
但是,无论是丽江之行还是九乡之行,对我来说都是“遗憾之旅”。所以有如此沉痛的感慨,就在于它们在旅行团的日程上都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没有使我更为深刻地领略到它们那深邃的“大美”,更没有为朋友们带回几张成功的照片。(对跟“团”旅游我将另有行文)
尽管如此,丽江,特别是丽江古城仍然为我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在没有去丽江之前,我就对遥远的丽江心向往之。朋友的介绍,电视的镜头,文章的描写,种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不免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幅超现时、“理想国”般的画面。
一座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一座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城,
一座多民族杂居的和睦之城,
一座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的遥远之城,
它的真面目究竟如何?我从大理坐上旅游大巴,奔驰在崇山峻岭那蜿蜒曲折的公路上时起,就无时无刻不想尽快一窥它的真容!

车驶入丽江地界,立刻让我颇为震撼。震撼的不是它的“古”,而是“新”。刚才还在碎石路上巅来波去的大巴车,突然驶上超级现代的高速路。给我的感觉是,我们不是在“访古”,而是在体验现代化社会的便捷和舒适。我原以为丽江一定是座处于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边陲孤城。看来满不是那么回事情,可以说,今日丽江的交通是超一流的,这里有火车,有汽车,还有航空港。丽江三义机场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七河乡,我在车上清楚地看到通往机场的路标。从丽江开通了昆明、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北京、版纳、香港、郑州等航线。交通之便捷超出我的想象。早知如此,何必跟这个“鬼团”遭罪呢?
所以,朋友们,旅行之前一定要作好“功课”,教训啊!
车在晚七点到达丽江市区,司机把我们送到一家下等的小旅馆入住。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上午去拉市海,下午去丽江古城。
由于那个当地的女导游到了家,不想再管我们,便让我们自由行去了。
大家象得到解放的囚徒般,高兴极了!
我心里想:你可滚蛋了!
丽江古城被新市区所包围,总面积3.8平方公里。
古城没有城墙,这大概是所有古城所绝无仅有的现象。据说统治这里的木姓土司在建城之际,想到木在城中,不就成了“困”字吗,太不吉利了,于是便打消了建城的计划。不过,古城也不是四通八达,随处可入。目前,古城有四个入口,我们是从南门进入的。一进古城,立刻就象穿越时间隧道,来到古代。鳞次栉比的古宅,五花石铺成的石板路,处处绿柳,家家清流,户户红灯高悬、水车汲水,小桥横陈……,我宛如游走在《清明上河图》中,品味着倒流的时光。
我们来的时候还不是旅游旺季,没有想到眼前游人如织,摩肩擦踵,好不热闹!难道都是退休的老人?仔细观之,非也。游人之中竟以青年人居多!我在想他们也是闲人?没有工作?不能吧?今天的青年人真讲究生活质量啊,想方设法去享受生活,羡慕!当然人流中中年人、孩子、老人也不少,甚至时不时还闪现几个老外的身影。
在古代,这里可是禁区,即使是皇帝的特使,也只能在几十里外的关隘交接文书。惟独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徒步游历至此,却受到木姓土司的极高礼遇,原因就在于他是个名闻遐迩的大学问家。看来,在古代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风气。
今天的古城已经是全民皆乐的场所了,即使你是一介布衣,也可以踏着徐霞客的足迹,来此一游。这倒不是今天不尊重知识,而是知识普及到每个人,读书人已经没有什么了不起可言,从这点看,时代显然进步了。
古城中的原住民已经全部搬迁到古城之外,原来的古宅几乎全部改造成商埠。各种小店铺比邻而居,商品五花八门,其中以土特产、珠宝、金银器、工艺品、少数民族服饰、药材居多,期间也不乏小书店,画廊、酒坊,甚至“大研纳西古乐研究会”这种文化气十足的门面。其间很使我感兴趣的是兜售原创音乐的小店铺,一个或者几个年轻男女,坐在铺内,打着手鼓,载弹载唱,弦歌不辍。看着他们那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表情,似乎不是在做买卖,而是在专注地表演节目。
城里也不乏藏在深巷中的老式小客栈,庭院深深,幽静异常,它让你联想到古时赶考的举子、马帮的脚夫、朝廷的捕快、流放的罪犯、赶路的旅人……,傍晚时分入住打尖的情景。在旧小说中,就是这样的小客栈,往往在月黑风高、夜阑人静的深夜,上演一出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至少在我青少年那时的阅读经历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倘若你是个吃货,你真得来此一游。这里,清雅别致的小饮食店随处可见。你坐在绿荫下,流水旁,与三五亲朋,或促膝闲谈,或觥筹交错,或沉思冥想,确实是件乐事。如果你想尝遍全国各地的小吃,那你就必须赶往古城中心的四方街——小吃一条街,短短窄窄的街道两侧密密麻麻排列着数十家小餐馆,全国各地的小吃应有尽有、林林总总。其中尤以“米线”称著。种类有砂锅米线、煮米线,因此这条街又有“丽江米线街”之称。在这里,你足可以大快朵颐!
如果游客正巧遇上当地彝族人摆摊出售鸡枞,价格便宜,约15元/袋,建议你买些回去,可在附近的饭店,让老板为你炒一盘鸡枞肉片,非常好吃。这种鸡枞可是菌类的珍品,在昆明市区购买,得花上百来元。
假如你是个酒徒,也不妨品味一下这里传统的“木老爷酒”,据说它有数百年的历史,色泽黄润,口感清醇,为土司所专享,是酒中的上品。遗憾的是我滴酒不沾,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不过,你若是自驾游的好汉,尽管它让你馋涎欲滴,最好也敬而远之!
其实,倘若古城仅仅是这些内容,我看也没有什么出奇的,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哪里找不到类似的热热闹闹情景。?
那么丽江及丽江古城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我看首先独特就独特在“古”字上。
古城保存完好,没有象北京那样被破坏得缺东少西、不伦不类,这在今天的大小城市中,除“平谣古城”之外,是绝无仅有、硕果仅存的文化瑰宝。没有这种原汁原味的“硬件”,什么商业,什么小吃,什么美酒,什么客栈……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文化垃圾,不值得我们游览参观。而有了古城这个“硬件,就象点铁成金一般,一切都在这里焕然一新、熠熠生辉。我们可以抚今追昔,满足思古之幽情,回应远古的呼唤,因为人类的本能就决定我们不能忘怀“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关乎生命根本意义的问题。
我看独特也独特在“特”字上。
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雷同吗?否。
对我们内地人来说,这里的建筑确实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四檐如翼,展翅欲飞的大屋顶确实与内地的古建筑很相似。然而总体观之又不尽然,似乎多了许多新鲜的元素。这些新鲜的元素是什么呢?
依我看,此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的建筑模式处处渗透着内地久已消失的唐宋古韵,它彰显出一种更为静穆质朴的美。不仅如此,它还溶入白族、彝族,尤其是纳西族的审美情趣。而这些元素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我们感到既熟悉又新鲜,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风景线。
此外,我想就丽江古城谈谈“商业化”的问题。
来丽江之前,一些人跟我说:“那个地方太商业化了!”
言外之意,不过是说,丽江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色。
问题什么是“商业化”?
难道商业繁荣就是商业化?那《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比丽江不更繁荣吗?
归根结底,今天很多人指斥的“商业化”,无非是在说“钱”成了上帝。
什么是“钱”,我以为,“钱”不过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符号化,从而“钱”也就成了我们经济交往的通行证,此之谓“商品经济”。
到古城要化钱。难道不花钱就好?我是从毛时代过来的人,那时,参观游览确实不花钱,少化钱,可是那时的游览区是个什么样子?一句话,破烂不堪!
不要说丽江,就是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也概莫能外。
为什么?穷啊,没有经费啊,因此也没有人拿这些国之瑰宝当回事情管。于是许多国之瑰宝就此毁掉了,至今谈及此事,仍然让我们唏嘘不已。
我过去走过一些古城,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压抑感,而今天的丽江古城却是座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古城,一座“活”的古城,而不是一座残破不堪的坟墓。它的活力得力于什么呢?我想:必然得力于源源不绝的活水——钱。钱使它浴火重生,钱招来四海游客,钱使它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当然,“商业化”是把双刃剑。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度的商业化往往会伤害人性化,伤害丽江古城本身,但人是智慧的动物,如何在商业化和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就靠人类的大智慧了。
丽江古城可去的地方颇多。就拿土司的“木府”来说,建筑宏丽,气势磅礴,直逼内地王侯府宅,所以有“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这么一说,我的丽江之行就全泡汤了。本来,我走进丽江古城,首先就看到了“木府”那巍然屹立的建筑群。我心里想,先去小地方,然后再回头细细玩味“木府”里的风光。没有想到走进曲折幽深的古巷,就被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给迷住了。我窜街走巷,边跑边拍,根本忘记时间和自我的存在。当突然发现天色渐暗,华灯初上,才想到还有不少地方没有去过,可是时不我予,该打道回府了。就这样,我与“木府”失之交臂!
丽江除古城之外,值得一游的地方很多:如玉龙雪山、泸沽湖、虎跳峡、宝山石城、玉水寨、蓝月谷、老君山……
我认为,要想玩好丽江,非得住上一个月不可。
美丽绝伦的丽江,我还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