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2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95年出版的《道德论》一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
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威胁社会稳定”。这段话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
A.经济危机的发生
C.垄断组织的形成 B.工人运动的兴起 D.社会阶层的分化
26.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27.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
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28.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A.苏联经济完全融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29.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
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
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 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
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30.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交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
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人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31.下面图表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表反映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32.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按照国际惯
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A.联合国与欧盟
C.世界银行与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33题18分,34题16分,35题18分)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
时产生的。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写起。然而,总的说来,明后期,尤其是入清以来,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已是日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尤其是当时具有主导作用的棉纺织业部门,落后愈甚,它一直停留在农家副业上。整个明清时代,棉纺织业中未发砚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也无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的证据。
材料二 近年来,学界“中断论”者认为,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来中断了;近代工业的建立是另起炉
灶,并不是萌芽的继承和发展。但据我们考察,这种破坏,主要是在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农民家庭手工业方面,尤其是手工棉纺业,而不是在独立手工业方面。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鸡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我们考察在清代前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十几个手工行业,它们在鸡片战争后,只有瑞布(不会编水起坡的布)和刨烟两业被外国
商品所代替了,其他都继续维持下来,并有9个向机器生产过渡,它们代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流。因此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除非有不可抗力量,它不会夭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特点。(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
间关系的观点。(8分。要求:赞同或反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3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
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楷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