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价格干预的利弊
针对前段时间出台的临时性价格干预措施,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朴民今日表示,对这个问题应该把握三点。第一,这种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是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群众利益,依照《价格法》采取的临时性、辅助性措施。第三,在物价上涨情况得到缓解的情况下,这种价格的临时干预措施就可以取消了。
春节临近,暴风雪肆虐,加上物价飞涨,尤其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蔬菜、肉蛋等价格高涨,确实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临时性价格干预措施的启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但也带来了担心和疑问:启动价格干预措施会不会改变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定价的地位,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现在,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出面予以澄清实施价格干预措施的原因,并表示“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得到缓解以后,这种价格的临时干预措施就可以取消”,可谓正确地了处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可就是这样正确的处理态度却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责难。有人认为发改委服软、向某种势力妥协了。
其实,不然。之所以出现这种论调,笔者认为除了物价高涨确实给民众生活带来不便之外,主要是眼下一些人对计划经济还怀有留念,并没彻底认清计划的害处。一些支持实施价格干预措施的人士认为,欧美发达国家遇到物价高涨也会启动价格干预措施,可见这是正确的。事实上,如果拜读一下欧美经济学家的调查报告可以得出结论:启动价格干预措施不但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损害了民众利益。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供求决定价格,而价格又反过来影响供求。如果政府规定了一些商品的价格上限,取消了市场竞争,表面上看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其实不一定。首先,这可能导致物资紧缺。如果某项商品无利可图,生产者和销售者就会不再生产或减少产量。政府可以决定价格,却不能强制生产者必须生产某种商品。比如,猪肉去年价格暴涨,就与以前生猪价格过低,农民和养殖户没有热情养猪有关。价格高涨尚有商品可买,若是紧缺就彻底无商品可买。
其次,就算不会导致物资紧缺,商品价格受到人为干预,商品经营者必将在商品质量上动脑子:降低商品质量或数量,以此来抵消价格受限带来的收入损失。这是商人的本能,并无违法。如前段时间兰州物价局限制该地拉面的最高价格,直接后果就是牛肉面限价后,碗里的面条少了,牛肉更少了。同理,一旦限价,鸡蛋、牛奶等必将紧缺,一旦紧缺,限价就将失灵,因为有钱人愿意多出钱购买,有权的要动用权力购买。
事实上,稳定物价最简单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增加供给。而要发展生产增加供给,则要增加生产者的积极性,如发放补贴,降低税负,减轻运费等。当然,行政手段也不是不能用,关键是要用对地方,即打击市场垄断势力,如中移动、中石化这样的垄断巨头,而不是直接干预价格。所以说,价格干预措施最好别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改委的表态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