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喝酒,我把酒场上的人分为五种,一种是能喝、会喝,这种人或潇洒、或豪放、或醇厚,本身就像一壶老酒,耐品耐处;二种是不能喝会喝,这种人通情达理,应裕自如,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好像干红葡萄酒、啤酒之类;三种是能喝,不会喝,这种人庸俗粗鲁,野蛮下流,犯浑犯粗,就像“散魂汤”,一次,我和朋友喝酒,兴头上,一人提议,把白酒、红酒、酱油、醋兑到一起喝,五味杂陈,难以下咽,我们称之“散魂汤”,这种人就像此汤;四种是不能喝、不会喝,迷迷糊糊,忽忽悠悠,就像泔水,令人生厌,但猪狗喜欢这“泔水”;五种是不能喝,不喝,就像一杯清水,应了“君子之交淡若水”。我之对酒,不属第五种,近于第二种。因过于实在,三杯酒下肚,头晕脑胀,劝酒之下,难于应付,也勉强喝下,常常大醉而归。我喝酒,不作假,不多言,酒后靠睡觉喝水醒酒。
酒既是兴奋剂,也是安眠药。有人喝大了,吆三喝四,格外兴奋。有人喝大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喝大了,痛哭流涕,直诉哀怨。还有的喝大了,话不投机,撒疯骂座,有的不惜大打出手。除了兴奋型的以外,酒,能使沉默寡言的人谈笑风生,能使不苟言笑的人绽出笑容,也能使平日呆板木讷的人容光焕发、说话麻利。

中国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酒文化的历史,魏武帝曹操在征伐乌桓的路上,来到渤海岸边的碣石,望着滔滔的海潮,想到北方已近统一,而天下还没有一统,写下了著名的《短歌行》,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慨叹;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酒仙,同时期的诗圣杜甫以诗赞美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这位浪漫主义诗人自己咏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么优美的情趣和豪迈的情怀;杜甫自己也是酒中豪客,他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显示出特有的潇洒;我国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宋代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来到镇江长江边上,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抒发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怀,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句;宋代大文人欧阳修更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叹;现实中的名人雅士好酒不说,就连神话人物也被描绘成以“杯中物”度日的形象,比如那个杀鬼啖鬼的钟馗,整日醉卧于树石旁边,袒胸露腹,欲醒欲睡,大鬼小鬼侍奉左右。
名人雅士不说,民间百姓更是离不开酒,每逢春节、十五、清明、端午、中秋,要喝节日团聚酒,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中举考学要喝“庆贺酒”,男女订婚要喝“相亲酒”,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新媳妇回门要喝“谢亲酒”,孩子出生要喝“满月酒”、“百岁酒”,朋友出门归来要喝“接风酒”,林林种种,不一而举,可以说,酒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酒又叫杜康、欢伯、杯中物、壶中物、酌、酤、醍醐、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居士、绿蚁、忘忧物、扫愁帚、酒兵、浊贤等。酒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称呼,就像我在前面说的,高兴的时候酒能助兴,而悲伤的时候酒能解忧。不加节制地喝酒,酒又是个不好的东西,它能影响健康,甚至喝酒致病身亡。陈其荣在《世本八种》中云:“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秣酒。”仪狄是夏朝人,杜康是商朝人,可见酒的历史很久远。晋代江统在《酒诰》里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 《尚书·酒诰》规劝人们饮酒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百姓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汉代萧何制定汉律,规定三人以上喝酒,罚金四两。明代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对饮酒的注意事项做出规定,对饮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禁酒最厉害的是朱元璋,命令常饮酒者杀头。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我以为,喝酒要注意三个地方。一是要注意选择酒友,如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交流感情,排遣苦闷,讨论文学,吟咏诗赋。后人赞颂他们,“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李白《流夜郎至江夏》)“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辛弃疾《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唐开元年间长安市上也有八位“酒仙”:一仙贺知章、二仙汝阳王李琎、三仙李适之、四仙崔宗之、五仙苏晋、六仙李白、七仙张旭、八仙焦遂。诗圣杜甫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歌中赞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这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还有一个“现代酒中八仙”的故事,文学家梁实秋在青岛任教时,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划拳行令,一坛三十斤的花雕,一个晚上全部喝光。他写道:“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使,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两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喝酒一定要找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凑在一起有话说,彼此也能取长补短、学到东西。二是喝酒要喝好酒。所谓好酒不是指八大名酒、十大名酒,只要是粮食所酿,或清冽、或甘醴、或醇厚,都是好酒。眼下,酒的生产和销售非常混乱,许多地方小酒厂为了牟利,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往酒中放添加物,引起许多中毒事件。我有一个同事,外地来几个同学,夫妻两把同学请到家里,拿出两瓶名酒招待,喝后不久,个个腹如刀绞,口吐白沫,送到医院,死亡一个,眼睛失明一个,另一位住了很长时间的医院,可见假酒的可怕。为此,喝酒不要追求名,要追求真,喝真酒,真酒就是好酒。三是要带着好心情喝酒,酒不能解忧,不要借酒浇愁。酒能使人兴奋,使人麻醉,使人暂时忘却一切,达到“无息无虑,其乐陶陶”(刘伶)的状态,可是酒醒之后,仍然“忧心如酲”。酒还能削弱人的自制力,使人吐露平时心里的不可告人之事,或把别人的丑事抖露出来,引起悔之不迭的后果。因此,喝酒一定要有好的心情,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即原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据记载,梅先生是一个斯文而亲切的人,对于酒宴从不拒却。时常一个晚上有三、四处应酬,每到一个地方,只要不是正式业务商谈,常常坐坐就走,但走前必须喝干二至三杯酒。岳南先生在巨著《南渡北归》中,曾作以下记载和描述:“关于饮酒,梅先生在学界向以爱喝、能喝但不闹酒闻名,每遇他人在酒场敬酒,总是来者不拒,极豪爽痛快地一饮而尽,因而落了个“酒风甚好”和“酒圣”的美名。李济曾专门著文写道:‘大家都知道梅先生酒量很高,但他的酒德更高。他在宴会中饮酒总保持着静穆的态度。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梅先生的一个助手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在许多次的聚会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拒绝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梅先生在日记中常有记载,如“酒颇好,为主人及朱、李、宋等强饮约二十杯,微有醉意矣。”“席间饮大曲,酒杯颇大,五杯之后若不自胜矣……”天闷热,睡不着,吃了安眠药仍不入睡,提笔草草,就像喝了酒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