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实现持续的好成绩呢?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持续”的含义,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阶段取得了好成绩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让好成绩稳定下去,是一个良性的惯性概念,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好成绩最重要的稳定剂是什么呢?
如果观察很多成绩持续优异的孩子,会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懂事”。后来,进一步深入思考,又发现了一个客观的共性,就是一般而言,主要表现为正派、善良,由于父母的善良和正派,让他们的孩子也变得懂事、善良、正派,是这些品格的力量推进了学习的效能。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从平凡到伟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于他不断地自拔和更新罢了。而自拔和更新,更多的时候靠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那么品格就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在现实中能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在于——将培养一个人的品格与提高学习效果统一起来,而两者之间能完全重合的部分,我们将其界定为学习品格。
可以说,好成绩最重要的稳定剂就是充分发挥人的学习品格力量,并逐渐浇铸成一个人不可分割的灵魂形式。人的学习品格是学习的基本保证,人的学习品格因素在生活中表现为具体的人格特征,但逐渐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品质之后,其共性的存在为实现迁移提供了可能性。素质教育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做人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培养。
二、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五种学习品格
学习品格至少包含这几项内容,一是正派,二是勇敢,三是诚实,四是责任感,五是爱心。
1.正派
树不直,则难以长大成才,而在生长过程中也难以舒展,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承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要依靠:
一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

二是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
三是树枝的飘摇直上,才能潇洒自主。
相对于求知和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才能不断深入,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飘摇直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在后来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它。我们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派”的定义,所谓正派,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口号——坦荡无私、作风正派、摸摸自己的良心等。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在学习中也一样,只有遵守竞争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很容易经常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迷,或者消极等等,这样,不仅人格受到挑战,而最终也会陷进学习的困境之中。
正派的孩子会得到最完美的回报,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正派,还能确定他们求知与学习的正确方向,在正派的前提下学得的东西才更加扎实。功底和才华是因为正派而变得更加稳固,将来才能派上真正的用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怎样培养孩子的正派品格呢?
(1)帮助孩子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要远大,但更加重要的是要提醒孩子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现实做法。
(2)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一切都按照规则办
对孩子的“为”和“不为”要明确操作标准和界限。鼓励竞争,通过公平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3)养成良好的四个生活小习惯
①说了就要做,言必行,行必果。②自觉按照规则办事,如排队购物、购票乘车等等。③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④善始善终,做一件事情必须坚持到最后。
(4)经常调试孩子的错误心态
当孩子这棵小树长歪了以后,用绳子将一根棍子紧紧捆在树干上,必要时方可强制纠正。另外,弯曲了还可以努力改进环境,变换时空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竞争心态。但是,正直也很容易折断,所以需要依靠丰富的情感调节来增强它的韧性,比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学会爱、学会合作等。
2.勇敢
勇敢就是勇气胆识。勇气是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必备因素,胆识是一个人的“魂”,有“魂”才能披荆斩棘,突破陈腐常规,不断扩大胜利的成果。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需要的是勇气与魄力,勇者不惧,勇敢还是挑战与创新的前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世界上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们,他们都是平平常常的人,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敢于探索未知、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道路。
有一位教师给学生留了四道数学题。
一个学生三道题解答得很顺利,但是第四道题很难,让他一筹莫展。他苦思冥想,一直到凌晨才把它解答出来。
这道题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他十分惭愧。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大吃一惊,这个学生解答的第四道题是世界性的数学难题,是他无意间混在其他题目里一道抄到黑板上的。
有时候对困难太清楚了,或者过于稳妥,恰恰是我们未能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勇敢与敢于探索未知的品质是何等珍贵啊!
在学习品格中,勇敢的品质具体迁移为以下几种。
(1)挑战未知
对于未知的东西勇于探索,对于挑战充满斗志,相信自己同时也表现为无所畏惧。
(2)勇于牺牲
具备了牺牲精神才能抓住重点,而勇于放弃一些干扰因素以及外物的诱惑。
(3)善于自省
人最大的困难是将自己的弱点袒露出来给自己看,这需要异常的勇气,只有敢于自省,才能不断进步。
3.诚实
美国的一位教师为他的学生编写了一本《黄皮书》,其中有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很精彩,照抄如下:
(一)、为什么要考试?
1.测试你对某门课的掌握程度;
2.测试你的学习技巧和记忆力;
3.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哪些教得不错,哪些需要加强;
4.最重要的是,测试你是否诚实。
(二)、什么是诚实?
人类社会正常的和必要的道德原则,正直、诚实、实在。与诚实有关的故事和谚语:
1.《狼来了》;
2.人无诚信,好景不长;
3.来路不明的财宝一文不值;
4.诚实最明智,老实人不吃亏;
5.如果我耍花招,人们便不再信任我,我再也享受不到诚实的快乐。
(三)、在这次考试中,你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现你的诚实。
1.即使没有老师监考,你也知道怎么做才合适;
2.会多少答多少;
3.不要作弊。
(四)、听说作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弊怎么能使其进步、不断强大呢?而对于一个人,也是如此。考试作弊的行为包括:
1.偷看别人的试卷;
2.问别人怎么答题;
3.看事先写好的小纸条。
(五)、作弊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老师对你的信任——本来我们是多么爱你呀。假如你作弊了:
1.你伤害了老师,给师生关系蒙上阴影;
2.你的良心就有罪了;
3.你改变了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六)、作弊的后果:
1.没收并撕毁试卷,打零分;
2.你丢脸,我们丢脸,大家无地自容。
(七)、不过,即使你真的作弊了,我们也不会那么做,我们会装作没看见,眼睛故意向外看,因为,来自生活本身的惩罚要严厉得多。孩子,你的信誉价值连城,你怎么舍得用一点点考分把它出卖了呢?作弊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实在划不来。
为避免孩子说谎,父母的具体做法:
第一,经常奖励孩子的“实话实说”。即使犯了错,只要是说了真话,就应当肯定其做人真诚的优点。
第二,杜绝使用打骂、斥责、体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缺点。
第三,如果是因父母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应向孩子检讨自己。
第四,告诉孩子对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不是不诚实,而是一种技巧。
4.责任感
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更多人负责,才能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是否具有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并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和遵纪守法也靠着责任感。
责任感也是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离开了责任感,这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的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感之上,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否则都是徒有其表。
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其言必行,其行必果,言行如一,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受到别人尊敬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的营养液和净化剂。
在学习品格中,责任感迁移为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为自己学习。学习目的性明确,主要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自我而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是正确面对学习中的过错以及不足。总是能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在学习中发扬合作精神。
三是谦虚谨慎。善于承担责任的人也同样善于向别人学习,并且能真诚地求知好问。这样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5.爱心
在生活中,爱心是无限珍贵的人性瑰宝。特别是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特点显著的新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记得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个故事:
一个又冷又黑的夜里,在美国中部的一个乡村道路上,一位老太太的汽车抛锚了,由于这里人烟稀少,她等了半小时左右。终于有一辆车经过,开车的男子见此情况便下车帮忙,几分钟以后,汽车修好了,老太太问开车的男子要多少钱。他回答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助人为乐。
但老太太坚持要付些钱作为报酬,否则觉得过意不去,开车的男子谢绝了她的好意,并建议她将钱给那些比他需要的人,最后,他们各自上了路。
紧接着,老太太来到了一家路边的咖啡馆,一位怀孕的女招待给她煮了一杯热咖啡,并问她为什么这么晚还赶路。于是老太太就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讲述给她听,女招待听后感慨道,这样的好人真是难得。然后老太太也问女招待为什么工作那么晚,女招待说是为了迎接孩子的出世,需要第二份工作,这第二份工作就是夜晚兼职当咖啡馆的女招待。老太太听后执意要女招待收下200美元的小费,女招待说她不能收下那么多的小费,老太太坚持说,你比我更需要它!
女招待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结果很让人惊讶,她的丈夫就是那位好心的帮助修车的男子。
我们来分析一下具有爱心的人的心理形成特征。
首先,当爱心油然而生的时候,他(她)就会有一种极端敏感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将把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打开,这时,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其次,当一个人经常无私帮助别人时,他(她)的整个心态是平和的、从容的、积极的。内心深处自然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高尚的动机概念,这种动机概念与学习的动机是相互连接的,所谓举一反三,便会将学习的热情激发起来。
第三,具有爱心的人,通常都是真正自信的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目标,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爱心是自信的伴生物。有了自信,还能学不好吗?而我认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其中一个捷径就是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开始,在鼓励孩子爱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从更高的角度上来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一是父母以身作则是关键。要让孩子去爱,自己必须懂得爱,要让孩子同情弱小,自己必须先关注平凡、同情弱小。
二是提供熏陶的环境和条件。爱心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也是完全可能的,除了以身作则以外,主要是要为孩子提供一种环境和条件。比如带着孩子奔向田野,在田野里一起呵护所有的生命;再比如鼓励孩子收养被人遗弃或者有缺陷的小宠物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求知欲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论语*述而》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求知欲的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过程而最终转变为孩子自主的求知愿望状态。
那么,究竟是外因为先,还是内因为先呢?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得很多,似乎没有什么定论。但针对于不爱学的孩子来说,由教育者对孩子施加影响从而导致内因的形成并发生作用,应当是可能的。
由外因所导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呈不稳定的状态,孩子在形成内在求知欲之前,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将由强变弱,如果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加速孩子厌学,外在和内在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
所谓内在求知欲,就是孩子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接受新知识,有意识或者潜意识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找到动脑的感觉和自己智慧的存在,从而强化了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感受到知识的作用,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从而发自内心地想拥有更多的知识。
孩子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秘密(不看... 一位教师妈妈教育孩子学习的成功经... “清华学霸”怎样炼成:控制自己一张图,数学难点尽在掌握当心,别让孩子“越学越笨”! 同学们,你们真的会听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