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执着与超脱 执着与超越

执着与超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傅佩荣

 

不少朋友看过杂技表演,在连连惊叹与掌声中,演员在空中叠罗汉,走钢丝,手上转盘还旋个不停。他们不靠道具,不用魔术师那种障眼法,而是全凭手脚操练的真实功夫。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说: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必定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于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这可以代表儒家的立场。

然而,庄子却不这么认为。他偏偏让孔子成为他书里的人物,去赞叹一位技巧高超的粘蝉老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承蜩(tiáo)丈人

这是《庄子·达生》里的故事: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在粘蝉,容易得像捡东西一样。

孔子说: 您的技巧真高明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 我有诀窍。我在竹竿上放两颗弹丸,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不会掉下来,这样去粘蝉就很少失手了;如果练到放三个弹丸也掉不下来,那么粘蝉失误的概率也就是十分之一了;如果再继续练习到放五个弹丸也掉不下来,粘蝉就好像捡东西一样了。我站稳身体,好像直立的枯树干;我举起手臂,如同枯树上的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所察觉的只有蝉翼。我不会想东想西,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翼,这样怎么会粘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 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来有如神明的作为。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啊!

孔子经常出现在庄子的笔下,这是庄子的 重言 手法,即借重古人来说话,让人们读起来更感到兴味盎然。这个故事是庄子虚构的,但是其中的孔子不改好学本色,希望知道粘蝉的老人有何诀窍。

老人的回答分为两段。首先他得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这代表下功夫的阶段。这种功夫不太容易理解。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每逢暑假常常约了同学去粘蝉。蝉的叫声有如知了 ,树林中到处都是蝉鸣,道尽了夏天的热闹与喧嚣。我们使用的工具是长竹竿,一天能捉上十几只就不错了。假如我那时就看过庄子的这则寓言,很可能也会依法练习呢!

但是,竹竿上怎么放上弹丸呢?还从两颗、三颗,到五颗?我想或许是将弹丸放进小袋子中,再把小袋子系在竹竿顶端,让竹竿由于重量而摇晃不已,增加了保持稳定的困难度。若非十分困难,又何必练习五六个月?这段期间,技术逐渐内化为本能,手臂与手掌该如何搭配使劲,也成了本能反应了。

光靠技术还不够。身体训练好了之后,还需心思专注。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当你眼中只有蝉翼的时候,蝉翼不是成为无限大了吗?这位老人粘蝉就像捡东西一样轻松容易,其故在此。

孔子听了这番话,立即用来开导跟在身后的学生们。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一语所描写的,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潜能及其可观的表现。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用心专一,否则很难有成就。长期如此努力之后,你在专业技艺方面的表现,在平常人看来,就是乃凝于神 。在这里, 凝 字通 疑 与 拟 ,为 疑似 之意。

《知北游》篇中,有一则类似的寓言。

大司马家中有一个做腰带带钩的人,已经八十岁了,他所做的带钩没有丝毫差错。大司马问他: 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术?他说: 我有持守的原则。我二十岁就喜欢做带钩,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我用心于此,是因为我不用心于别的东西,才能专于此用,何况是无所不用心的人呢?万物怎能不助成他呢?

这位 捶钩者 的秘诀是十个字: 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这与承蜩丈人的做法如出一辙。一位只见蝉翼,一位只察带钩,结果都成了庄子笔下的明星人物,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技艺。

庄子所肯定的与其说是技艺,不如说是化解执着。要精通一门技艺,必须专注到忽视其他万物的程度。但是,捶钩者 最后提及 无所不用心的人 (亦即无所用心的人),就是要提醒我们对自己专长的技艺也须一并忽视、化解,如果依然有所执,则难以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寓言的深意应在这里。

2.神乎其技

诗人的执着与超脱 执着与超越

我在荷兰教书时,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接受采访,鼻子上戴着鼻套。主持人说他的鼻子保险了一百万美金,如果摔了跤,鼻子受伤,将可获得保险公司理赔。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再看下去,才知道这人是品酒专家,是靠鼻子吃饭的,所以要千方百计照顾好吃饭的家伙。

欧洲人喝葡萄酒是很讲究的,品酒也成了一门专业技术。英国哲学家休谟(D.Hume,1711-1776)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兄弟二人,出身品酒世家。在一次上流社会的晚宴中,主人特地从地窖中搬来一桶陈年老酒。像这样的老酒,当然得请专家来品评一番了。兄弟二人上场了。哥哥尝了一口,说:酒是好酒,但里面有皮带的味道。 宾客哄堂大笑,认为那是瞎说,毕竟专家也有失灵的时候。接着,弟弟尝了一口,说: 除了皮带的味道,还有铁锈的味道。 宾客又是一阵哗然,都认为这对兄弟大概是浪得虚名吧!

随着晚宴的进行,大多数人都把两兄弟的品评当成笑柄,但是这一桶酒喝光时,大家赫然发现桶底躺着一条皮带,皮带上的铁环还生了锈。

西方有一些品酒专家,你给他一±葡萄酒,他一闻就知道那是什么年份、什么品牌的,产自何地,那一年雨量如何等等。我们也有自己的专家。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轶事:

荀勖(xù)有一次在晋武帝的宴席上,以竹笋配白饭吃,吃着吃着,他忽然对同席的人说:这饭是拿用过的木头烧成的。 没有人相信这句话,但还是暗中派人去打听,结果发现真的是用旧车轮当柴火烧成的饭。

我们一般人大概可以分辨用电饭锅煮的饭与用柴火烧的饭。同样是柴火烧的饭,谁能分辨出木柴是旧的还是新的?荀勖不仅能判断柴火,还是音乐专家,负责调整音律,校定正式演奏的雅乐。

说到音乐,有一个孔子的故事,非常精彩。《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向师襄学习鼓琴。一首曲子练习了十天,老师主动对孔子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 孔子说: 我会弹它的旋律,但还没掌握它的技巧。

过了几天,老师说: 技巧不错了,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 孔子说: 我还没领悟它的作曲用意。

又过了几天,老师说: 你领悟用意了,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 孔子说: 我还没想象出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再过了几天,孔子说: 曲子里面有严肃沉思的意味,也有喜悦仰望而志向远大的意味。 接着他又说: 我可以想象他所描写的人了。这个人长得黑黑的、瘦瘦的、高高的,眼睛像在牧羊一样张望,好像是统治四<?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方的君王。如果不是周文王,谁能表现这样的风范呢?

师襄听到孔子这番话,立刻走下老师的座位,向孔子鞠躬示意,说: 我听老师说过,这首曲子是《文王操》啊。 《文王操》是歌颂周文王的乐曲,而孔子可以从演奏中一步步提升水平,由旋律、技巧、用意,再到想象其中人物的模样。他的心得使音乐老师也感到佩服。孔子为何可以娴熟五经、精通六艺,然后集其大成,深受学生爱戴与推崇?这段轶事大概是最好的说明了。

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就看你是否用心专注。运动场上的明星人物,哪一个不是经年累月苦练所造就的?在承蜩、捶钩、品酒、闻饭等方面,无不是如此。在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不也是同样的情况吗?但是这些过人的才艺就是庄子所肯定的人生目的吗?答案显然不是这么简单。庄子的真正用意又是什么?这是需要进一步去厘清的。

3.乐在其中

若要练成特殊技巧,非下苦功夫不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无不经历一段严格的训练过程。美国有一位田径女将,得到两枚奥运金牌之后,改打高尔夫球,两年之后获得全美女子高尔夫球赛冠军。记者们纷纷推崇她是运动天才。

她回应说: 我不是什么天才。决定改打高尔夫以后,我每天练习挥杆一千多次,直到双手发抖,抓不住球杆为止。 两年之后,球杆对她来说犹如延伸的手臂,可以自由发力,从而发挥出过人的球技。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并且各行各业也都有。

庄子写下 承蜩丈人 之类的故事,不是为了推广什么特技,而是为了表现道家关于身心修炼的观点。这种修炼的目的是要让人对于规矩先接受再超越,由此领悟一种自得其乐的意境。换言之,道家的觉悟不是靠心念一转就成功的,而是必须老老实实做足功夫的。

《达生》篇里还有一个故事,比较详细地说明了这种修炼的过程:

梓庆削木做挂钟鼓的架子,做成以后,见到的人都惊讶不已,好像那是鬼神所为。我们所谓的 鬼斧神工 ,即是此意。

鲁侯特地召见梓庆,问道: 你是靠什么秘诀做成的?

梓庆说: 我是一个工匠,哪有什么秘诀?虽然如此,还是有一点可说。我在准备做钟架之前,从来不敢损耗力气,一定要靠斋戒来平静内心。

古人谈到斋戒,往往是为了准备祭祀活动。譬如孔子平生最谨慎的三件事是 斋戒、战争、疾病 (《论语·述而》)。庄子大概是首先倡议用斋戒来平静内心,进而从事工艺创作的人了。梓庆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谈到三个步骤:

一、斋戒三天,不敢存想奖赏爵禄。

二、斋戒五天,不敢存想毁誉巧拙。

三、斋戒七天,往往忘了自己还有身体四肢。

这是由外到内的修行,层层化解工作本身以外的考虑。梓庆接着说:

这个时候,不再想到是为朝廷做事,只专注于技巧,而让外来的顾虑消失。然后深入山林,观察树木的自然本性。遇到形态适当的,好像看到现成的钟架,这才动手加工。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什么都不做。这是以自然去配合自然,我做出的器物被别人认为是鬼神所为,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这段心得的关键是 以天合天 ,用自然去配合自然。因此,梓庆斋戒的目的很清楚:要让自己排除各种现实的念头之后,回归自然的状态。不如此不足以专注于这项工作本身的要求。换言之,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成果,而是工作本身即是目的。

梓庆所观察的树木姿态是自然生成的,他也具备 庖丁解牛 的类似功力,可以看出树木中所隐藏的动物形貌。的确如此,有些树干或树根在雕成人物之后,在年轮、色泽与样态上,无不栩栩如生,好像那一截木头本来 就是为了成就这件艺术品而生长似的。

有些运动员获得奖牌之后,反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这是因为他们把运动当成手段或工具,目的则是奖牌。一旦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也变得无趣而可厌了。人生不也是一样吗?在得到从小所追求的目标之后,不也同样感觉格外空虚吗?

庄子笔下每一位具有卓越技巧的人,都展示出一种人生特色,就是乐在其中。他们以自己的工作为乐,因为工作本身即是目的。能在工作中自得其乐的人,往往在别人眼中就会显示一种美感。因此,我们不必怎么计较工作的外在价值,而要肯定每一件工作都可以成就生命的特殊意义,因而都值得珍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4251/276265722187.html

更多阅读

生命的执着 图片 生命的执着舞蹈

西域叟 2011年10月05日 01:00 阅读(0)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生命的执着明天就要暂别阿勒泰了,望着满街披着黄金铠甲的白蜡树,红得像烈火一样的爬山虎,真有点恋恋不舍。阿勒泰的秋天是真的很美,层林尽染,五彩纷呈,真个是风景这

《你是我生命唯一的执着》歌词 你是我唯一的执着

《你是我生命唯一的执着》歌词你是我心中,我心中唯一的颂歌,“东方红太阳升”响彻云河,向你献上我最真诚的仰慕。你是我心中,我心中永远的寄托,我要一生紧紧地追随你,为人类大同拚搏。虽然,有时我也会软弱,

佛教中的执着、分别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教劝人不要执着

网友问:佛教中的执着,分别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佛教提倡不执着,不分别?执着,在日常用语中,遇到困难也不放弃的意思,是一个好的品质,比如他执着地追求艺术,追求真善美。当然执着追求自己的贪欲,当然是不对的,佛教大概指的是这一层意思吧?分别:人活在

飞来飞去的蝴蝶 行走,是我对你的执着

行走,是我对你的执着文/雪见清心不论走在路上,或是行走在心灵上,总有看厌的风景,亦或有不愿提起的心事。但唯一不变的,便是我用行走见证了我对你那份唯一不变的执着。――题记清晨,我遥望那微亮而辽远的天空,用一颗虔诚的心祈祷着与你

声明:《诗人的执着与超脱 执着与超越》为网友暖梦旧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