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才德论 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 司马光才德论怎么说 司马光才德论

司马光才德论 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 司马光才德论怎么说 司马光才德论

  司马光的著作

  北宋的司马光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更是一名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那么,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呢?在现今比较有名的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潜虚》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先来说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里包含了十六个王朝的兴衰更迭,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现今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司马光为了编撰《资治通鉴》一书,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共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共294卷,300万字左右。其主要内容以国家的政治、军事这两方面为主线,再加以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物评价等辅助内容,司马光希望后人通过阅读该书,能够关心国家兴亡,同时警示统治阶级要吸取前人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

  《稽古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算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共二十卷,记录了从远古到宋英宗时期历朝历代的大事件。《稽古录》语言简洁明了,简单易读。历朝历代对该书的评价都很高,明代大哲学家朱熹认为儿童读完六经后就应该去读《稽古录》一书。

  《潜虚》一书则是司马光所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司马光在即将要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因病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潜虚》是司马光仿照汉代扬雄的写作手法,以五行为基础,义理、图式、术数等为主要内容。

  司马光才德论

  在北宋司马光所写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其第一篇副论便是《才德论》,司马光认为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便是才和德。在《才德论》中,司马光详尽的阐述了自己对才德的看法和才德两者之间的关系。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共耗费了他十九年的心血。而《才德论》更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副论。司马光在《才德论》中写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才与德的辩证关系,那就是“智伯之亡”。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叫智宣子的国卿,他在国中的地位很高。智宣子一共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智瑶和智宵。智宣子需要在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智宣子一直以来都是偏爱大儿子智瑶的,所以他想立大儿子智瑶为继承人。

  智氏一族中,有一个叫智果的人,听到智宣子想传位给智瑶的消息后,很是惶恐。他跟智宣子讲,如果一定要立智瑶的话,就应该将以后会发生的事情给考虑清楚,好好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认为智瑶有相貌、有才华、做事很有气魄、遇到事情也能够很好的解决,但智瑶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没有“德”。智宣子最后还是立智瑶为自己的继承人,结果智瑶继位后导致了智氏一族的灭亡。

  司马光的《才德论》告诉我们,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有才德皆备者,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为官清廉,是一代名臣。同时,司马光曾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编撰了《资治通鉴》一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那么,司马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

  司马光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慧,启蒙的时间很早。等到司马光七岁时,他就能背诵《左氏春秋》一书,还能理解其中深刻的涵义,被当时的人称为神童。当然,司马光这么聪明跟他自身出众的天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公元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了仕途,最后官至图龙阁大学士。

  司马光在朝为官期间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尽心辅佐皇帝。宋仁宗期间,司马光被任命为同知谏院。在担任这一要职的五年时间里,司马光曾上书多达一百七十多份,向皇帝提了许多有利国家发展的建议。皇帝也认为司马光是真心为了国家的,便将其调任至中书省。

  在王安石为宰相,实施新政时,司马光并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于是离开朝廷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一心整理资料,编撰《资治通鉴》,不再过问朝廷中的政务。《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的史书,里面包含了十六朝代,近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写出《资治通鉴》一书这与他的博学多闻是分不开的,且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环境极其的艰苦,专门开辟了一间地下室来写书,甚至为了编撰该书司马光耗尽了自己所有的钱财。

  

  司马光的诗

  北宋一代名臣司马光除了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外,其在文学上的才能也是不容小觑的。司马光在闲暇之余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作,体裁多样,文风严谨而优美。除却一些历史典籍以及散文外,司马光在诗歌写作上也有一定的造诣。

《客中初夏》

  司马光一生博闻多识,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较为著名的诗歌有《客中初夏》、《闲居》和《南园饮罢留宿》等,用词精巧,遣词造句间可见其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客中初夏》是一首七言绝句,司马光通过对初夏时节风景描写,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客中初夏》整首诗描写了夏季风景特点,远景与近景相结合,实景与虚景相烘托,描绘出一幅夏日生机勃勃的景象。

  《闲居》也是一首七言绝句,但整体风格与《客中初夏》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闲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萧条和凄冷。当时宋神宗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政,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见相左,无奈之下,司马光辞官回乡著书,这一走便是十五年。而《闲居》这首诗,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司马光由庭院中的野草,想到现在如日中天的实施新政的一派,不禁更加感慨。

  《南园饮罢留宿》则是一首五言律诗,跟上面的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但其有着深刻的含义,引人深思。司马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决不向他人妥协的意愿,以及一定会坚持自己的政见的决心。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除了拥有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其的高。司马光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司马光肖像图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句在现今的流传较为广泛,也是辩证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单单只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养,那么这个人即使拥有一颗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那个人光有才,没有德的话,那么他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只看他自己怎么想了。如果无德,而他的才能又较为出色的话,那么他可能做得坏事的概率就会越大。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这句“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现今看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与一个德行差的人交朋友,还不如跟一个没有什么天赋但积极努力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德行差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选择朋友时要擦亮眼睛。

  在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司马光认为要学习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不能学习到,也要借鉴一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告诫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5151/196105212587.html

更多阅读

司马懿的处世智慧 武则天

司马懿的处世智慧第一章 司马懿vs曹操——司马懿和曹操的智谋大比拼说起来,司马懿和曹操还真有点相象,都是很有才干、很有谋略的人。而且两个人都是为自己的后代扫除了子孙夺位的障碍,由子孙夺位,然后子孙在封自己一个帝位。不过这两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摘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衡量生死的标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的生死取向,一是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勇于牺牲一死;二是

转 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的区别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的区别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三国的政治格局,其实也是家族的格局,曹、孙、刘的大格局下,又有其他姓氏的格局,诸如诸葛家族,陆氏家族,司马家族,贾氏家族等等,其中诸葛家族在三个国家的管理层面上

司马南的发迹术和忽悠术 司马南

司马南的发迹术和忽悠术涂润生最近我浏览了司马南的博客及网上司马南介绍,突然看清了此人的真正面目。他为找到扬名立万的途径不断更换职业,左冲右突,最后选择了当时尚没有人从事的在气功和特异功能领域打假,并涉足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

声明:《司马光才德论 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 司马光才德论怎么说 司马光才德论》为网友申请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