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古装剧的人都知道,要形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必定会用“三朝元老”这样的描述,能用得上“四朝元老”的就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三朝元老”和“四朝元老”在今天这位主人公的眼里,简直就是“辣鸡”,因为他是“十朝元老”,甩 “三朝”“四朝”好几条马路了,他就是冯道。
冯道出身于晚唐,主要的活动都在五代十国时期。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十几年甚至几年就换一次朝代,但是冯道却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而且都做到宰相、太师这样的高官,而且还短暂支持过少数民族政权的建设——曾经向辽太宗称臣。
他为什么能在那个时代左右逢源?他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从下面两个故事中就能知道原因了。
见风使舵
后唐王朝短短十四年换了四个皇帝,而且四个皇帝不是一脉相承。第一任皇帝是后唐的建立者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后来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篡位。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李从荣继位,一年之后又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推翻,李从珂继位。
李嗣源和李从珂都是以先帝(先王)养子的身份推翻了出身正统的现任皇帝的统治,取得帝位,而冯道在这两次政权的交替中都毫无犹豫的、主动的支持了新任的皇帝,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反对周世宗北方被贬
之后,冯道又利用他不倒翁的才能历经了后晋、辽、后汉、后周等朝代,一直到了周世宗柴荣的时代。柴荣很多人都知道,他继承了皇位之后,励精图治,南征北战,为后周开疆拓土,可以说后世宋朝一统天下正是柴荣打下的基础。
面对有契丹人做后盾的北汉政权,柴荣一直想要消灭北汉。当周世宗宣布即将讨伐北汉的时候,身为文臣之首的冯道站出来表示反对,表示以后周现在的国力要消灭北汉尚无十足把握,但是周世宗根本听不见这样的建议,认为冯道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于是大怒,将其贬官。
最终冯道没能追随柴荣北伐北汉,后来柴荣在北伐过程中重病,班师回朝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此后,冯道再也没有受到重用,几个月之后郁郁而终。
在讲究“从一而终”的中国古代,冯道这样的人肯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被指责为“不忠”、“奸臣”,但是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历史人物,冯道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保全了自己,也为保全百姓做出了一些贡献,并不能脸谱化的将其定位为“不知廉耻、人尽可臣”的奸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