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经一气周流的圆运动图,详见下图,自可体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整体看就像一炼个锅炉。
十二经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遵从系统论的规律:
1. 1+1>2
2. 100-1=0
一架复杂的航天飞机,可能因为表层隔热材料上的一个小裂缝而灰飞烟灭。下图是假设人把双手举起的情况(手三阴、手三阳的升降反作)而画的:
下图是个立体图(仅显示切面图)
图虽然丑,却有助于理解。我感觉边看边画是个很好的方法。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否则,简直一头雾水,只识字,不识义。通过画图,对阴阳、六气、12经运行均有较多理解
12经圆运动模型图的制作过程中,对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有了更多理解: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一开始制作上图时,总想把手太阴肺经放到右侧——左肝右肺嘛。后来才知道,左肝右肺的“肺”字,是“肺金之气”,即“金气”的意思,既不是肺脏,也不是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属湿土,足太阴脾土司气)。肺金之气由手阳明大肠经司气。至此,方对六气的名称“太阴脾土”,“阳明燥金”等有了些许感性认识。楼上的图从结构上看像个锅炉。再仔细看,何止是锅炉,这个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村老家的农家小院(大概样子,见附图),简直就是按照这个格局布置的。当然,也有不少人家的厕所是在左侧的,这样是不是不太好呢,这也许就是风水吧。
故宫的详细布局本人没有研究,但总体上看,也是这个样子:金銮殿基本上在最南边,象征君火。但是君主一般是不住在这里的,而是深藏后宫(如相火之藏于肾水),有事方莅临君位(金銮殿)。呵呵,那个宅院结构也是画个大概,因为实际上也没有一定之规,大家也就是有个整体概念,往往因地制宜,各家厕所的位置也不完全一样,但以在西侧居多,在西北角的最多。看看目前的单元房设计,不说也罢。四合院是中国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农宅不过是四合院的简化版,从故宫到四合院到乡野农宅,一脉相承啊。古代四合院大致结构: 厕,阴浊之地,当在西南角(图中手阳明大肠经在西南角啊,手太阳膀胱经在西北,但已经属于“藏”位),井,在西南院角西厢房靠南檐前多。的确与风水说关联多。现在民间似讲究少了,传统迷失,方便实惠占主流了。“厕所放在西南角是因为西南方向在八卦中属于煞位,这地方有白虎星,人们用排出的污物秽气压住它,以恶治恶;当然这个位置也比较隐蔽,当厕所用很方便。过了月亮门,进了院子正房是给家长住的,晚辈住西厢房,南房作客厅或书房,东房南面一般是厨房,东房作餐厅因为按风水的理论,“东厨司命”厨房放在东边有利于主人的身心健康。”古人的讲究真多啊。
前面的图把12条经络画在一副图里,关系不太明显。昨天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把这12经络分为:
春:相火之气的圆运动
夏:君火之气的圆运动
秋:中气的圆运动
(冬呢?冬藏!)
这不正是中医历史上传说的人身三本嘛:
以肝为本,对以图1
以肾为本,对应图2
以脾胃为本,对应图3
吃透其中任何一个圆,都能成为大牛,吃透三个圆?不敢想了。
俗语说:“秀才改大夫,如刀切豆腐。” 或“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现在,刀还是那把刀,豆腐还是那块豆腐。只是秀才已经变了样。传统思维已经不见了。所以学医也困难了。甚至接受中医都快成问题了。三图合一图:
继续简化,三圆变一圆:
换一种方式:
以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为例,来说明中药药方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中医药方数以万计,但组方原理却只有一个,那即是这个河图(或太极图),往小里说,也可以说是:Rayleigh –Bénard模型
桂枝汤: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主治:是治疗外感的第一方。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变化:本方加饴糖,又名建中汤,是治疗内伤的第一方。
中医认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凡病皆是人体一气流行之升降出入出了问题。导致一气运动不圆。治疗之法,不外乎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的圆运动,即河图运动(太极运动)。调节之法,不外乎转中轴,推外轮——推要注意方向性。从左要上推,从右要下拉。当然了,整个外轮360度,处处皆可着力,只要用力方向与调节目的不向反就行。
这不是用手推,而是用药物!
如上图所示,桂枝在左侧向上拉,芍药从右侧向下拉。甘草、生姜、大枣则转中轴,炙甘草补中气——相当于增加旋转之力,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相当于加润滑剂。
三处合力,不愁气机不恢复正常旋转。而气机一转,疾病即散。什么细菌病毒,统统不在话下。
更妙的是,在不同的季节,大气对流的升降比例是不同的,适当调节桂枝和芍药的比例,可以控制左升右降的力度,即可实现天人相应。
本方是治疗外感的第一方,如果把桂枝换为肉桂。呵呵,会有什么变化呢?
为何本方加饴糖,又名建中汤,是治疗内伤的第一方呢?
中医中药的奥妙尽在其中%……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