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文中学版 93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_点子库

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

人文学院05教育硕士 杨丽平

我们遭遇陌生的东西,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这个是什么啊?”是的,如果连“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么这个世界是你无法深入体验的世界。当然,我们还会问“怎么会这样的”,也就是,“为什么”。“是什么”可以说是一个人最本初的反应,而“为什么”则可以说是一个有一定理性素养的人会做的反应了。改革开放已经开放了好多年,中学课程改革也实施了好多年,做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处于改革的大流中,不想“激流勇退”的话,就要及时学习、吸收和总结、反思。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是由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至2005年11月,已经是它的第四次印刷。何以如此畅销?

一、这个是什么啊?

(一)解读序言

由《序言——另一种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文字:

1、“美国多数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会选择三部教程:一部《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部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部《文学》,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本书就是较权威的一个《文学》版本的中文节选译本。”

2、“该书原版内容繁多,考虑到阅读习惯及篇幅,我们删去了原文中的诗歌和剧本部分,本书课文编排顺序沿袭了原版教材,并且在中文译文后附有英文原文,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参考。”“我们诚挚建议家长和教师不要把本书仅仅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那样无异于买椟还珠。”

3、“本书内容庞大,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包括日记、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游记、戏剧等,而且其课文的设置与编排顺序非常有特色,它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200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而相对应的课文则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要点聚焦,整个内容布局一目了然,简洁明快。学生通过文学的学习,即可了解到美国历史的演进、文明的传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

4、“全书最精彩的莫过于每篇课文后的问题设置;??课后问题的提出并不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而是更侧重置学生于时代事件、背景以及作者所处之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充满趣味性、现实性的习题无疑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这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这样的教材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不仅仅是语文教程,更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①]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上述文字,可以做出如下解读:

1、这套教材在美国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性质的语文教程。

2、告诉各式的读者,不要看到中英文结合的书籍,就又以为是什么推广普及的英文读物而已。它应该是美国语文教育课程中一个系统的载体的比较完善的选译,虽然它也是中英结合在一起的,它应该承负着更多的思考的意义。

3、这套书籍可以说是美国历史和文学发展的一个回顾式版本。

4、课后习题充分体现出教程的人文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二)解读目录:

整套书为美国12~18岁的中学生语文文学教程,一共六个部分。具体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 文明的交会 时代故事 开始~1750

共五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乌龟背上的土地;“有趣的故事”;弗吉尼亚通史;罪人在愤怒的上帝手中

第二部分 国家的诞生 时代故事 1750—1800

共五课:富兰克林自传;独立宣言;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穷里查德的年鉴;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

第三部分 国家的发展 时代故事 1800—1870

共六课:《日晷》的通告;魔鬼和汤姆·沃克;穿越大裂谷;阿舍大厦的倒塌;自然;瓦尔登

第四部分 分裂、和解与扩展 时代故事 1850—1914

共七课:战争插曲;葛底斯堡演说;内战中的声音;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生火;一小时的故事;一场瓦格纳音乐会

第五部分 不满、觉醒与反抗 时代故事 1914—1946

共五课:乌龟;在另一个国家;四月沐浴;威瑟萝奶奶的遗弃;幽灵进来的那一夜 第六部分 繁荣与保护 时代故事 1946至今

共六课:前七年;棕色的大箱子;女勇士;作了抵押的心;稻草变黄金:日常生活中的蜕变;家里的作家

从以上的目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套书有一条主线:文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强调了国家的意义和人的力量的伟大,也表明文学的发展和人的思想、经验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部分,有“时代故事”来分别阐述“历史背景”、“本时期的文学”,有具体的课文——文学作品来分别设置“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聚焦”、“问题指南”、“作品累积”。从上面的目录里看,每个部分至少是五篇课文。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对文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之间的理解,也比较彻底地实现了对于国家和历史的理解。

二、解剖一篇“麻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仔细地解剖一篇课文或许比空洞的歌颂或批判的广播更有说服力。凡事总是从“一”开始,从“一”更能看出其特征。且解剖《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

(一)课文前头自学材料层层铺垫与深入

1、阅读指导:这里简要介绍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生平事迹、他当时航海“事业”中的“有利条件”与“大航海”。简要的介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从莫雷的相关文章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论:篇章阅读理解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当前所读信息与文章先前的信息相整合,以形成局部与整体都联贯的心理表征。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关系如何影响先行信息的激活水平呢?合适的先行信息比不合适的先行信息通达速度更快,这说明读者在对先前文章中不同特征信息进行建构时,会使不同信息处于不同的地位,那些处于相对较活跃地位的先行信息会首先接受到来自当前信息所发送的信号,从而也更快地得以通达。[②]

可以这样理解: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简介,使学生在后期的整体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激活先行信息,从而更快地得以通达,使形成局部和整体都联贯的心理表征。

2、背景知识:这里除了“历史:探险时代”的文字介绍外,还有哥伦布航海路线图一幅。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可以知道:人的认知的发展是有阶性的,各个阶段的出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过程。每

—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 形式运算阶段(12——10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少年,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其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假设性、可逆性和抽象性,从而保证他们对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比较抽象的学科也能学习,但这个阶段的少年的思维还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与成年人的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还有—定的差别。正因为这个阶段的抽象思维还是经验型的,所以,许多生理成熟度不够或认知图式发展比较缓慢的学生学习数理化会感到困难。[③]

因而,给予图片的直观认知是建立儿童前些阶段上是以具体形象感知上,更利于于对文字抽象的感知。

3、文学与生活:

先有“联系你的经历”和“日志写作”。这两个内容,前者提出了有“梦想”和梦想实现需要的条件,依然围绕着哥伦布的航海话题;后者却要求学生参与到争取实现资助的条件的写作中来。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合适的先行信息对后期的整体阅读将起到的作用,话题围绕着梦想和实现的条件。由思维的认识——哥伦布“梦想”的达成需要“现实”的有利条件转向“你”(学生个体)的参与争取资助的表达的训练。

然后,编者又提出了“专题聚焦:文化的交汇”——“在最初欧洲人对北美洲进行的探索中,北美的土著居民遇见了奇怪的外来者。当这两种文化第一次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④]显然,话题已经由个人的梦想的实现转入群体文化的交汇当中去。前者如果说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后者的讨论就转入了关于群体和社会大的背景的考虑。而且,这个转入站的角度很耐人寻味:北美的土著居民遇见了奇怪的外来者。我们注意到外来者的修饰词是“奇怪的”,由此可以感觉到编著者的立场是在北美的土著居民上,是在弱的一方,那么我们想的可能也就更多,在探索与被探索,在弱与强,在朴初和功利中,文化的交汇会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个话题的转化上,我们明显看到了学习者从事情的个体表层化转入事情的整体深层了。

4、文学聚焦:这里编者对日志这种写作形式,做了辨证全面的简要的分析。结合了探险来说明什么是日志,又特别提醒,日志具有的个性化主观化。并提出“你在阅读哥伦布日志的过程中,试着寻找他在为某些读者写作的证据”的阅读问题。

美国语文中学版 93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_点子库

下面开始正式推出《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课文。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综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往往四五篇课文归于某一个单元,也有单元说明,大抵也算得上“时代说明”或“阅读指导”,但往往是以整个单元的文学或课文本身的内涵为主要介绍对象。然后就直入课“门”,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

我们有没有关于课文的背景知识呢?有,正文下简要几条注释;但通常是没有的,怎么知道它的背景呢?在教学参考里!或者老师愿意不愿意、能不能说出来的头脑里!

有没有关于课文的图片?有,但往往是应景的人物画,苏教版高中教科书稍好些,会在课后添些人、物的图片;没有却是常常的,中国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惯用的图片设置方法是在目录前,并且较少图文并茂。比如文天祥的那篇《〈指南录〉后序》里面涉及逃亡的经过,可你就是找不到逃亡路线的图,当然教师参考用书里是有的。比如《六国论》《烛之武退秦师》等涉及战国时期的各国分布,这样的示意图,做为学生的你,是无法从课文中找到的,更不用说对整个言论的现实性的理解了。我们的中学生整体的智力就是对文字的高度抽象还原成形象的理解能力吗?

那么有没有从文学到生活呢?有,那就是课后习题里点点“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但通常也是没有的,因为教师急着赶进度赶考试实效,最擅长用的就是强化理论中的训练法,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人”,联系要讨论,要意见碰撞,为了老师的头脑始终理性清晰一贯,他不会允许学生来什么“头脑风暴”。

最后的比较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会在课文前把看待问题的思维、对某种文体的辨证看法、对某种文体没学习前就先操作以及对个人的肯定和对群体的历史文化的思考,都做书面的呈现吗?在很多种教科书里,你看不到这样的呈现。你怎样获得这些内容呢?希望你能遇上一个知识渊博、思维明锐又有人性关照的老师吧。比如《药》,王栋生老师可以让你永远记住鲁迅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茶馆里的众生麻木相中的一个20来岁的青年的细节描述,领悟到群体的麻木的巨大力量;深深领悟到深刻的思想内涵——所有的英雄和先驱都是孤独的,思想的麻木使得年龄失去了限制,思想的激进使得人孤独,可正是这样孤独的人的坚持,才使得麻木者慢慢苏醒,顺应起来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麻木者可以自居为革命者,而真正的革命者恰如《宽容》中的先驱,当人们开始苏醒时,他们的尸骨已经被野狗叼走。[⑤]

(二)课文后头阅读写作思维锻造与笔技操练

1、问题指南:包括“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

(1)“文学和生活”里设置了三个小题。

①“读者反应”——如果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领导能力测试”——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

③“主题焦点”——哥伦布的日志记录了欧洲人和北美洲当地人最早的相遇。这两类人有什么样不同的反应?你从文中能找到什么证据。[⑥]

题目①②③可以总括为“换位思考”,分别从资助者、领导者、旁观文化交汇者来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参与讨论的可能性、加深阅读的理解性。理查德·迈耶在《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中提出建构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案: 整合——利用个人的先前知识来生成文章的意义;组织——识别重要的观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精制——在阅读过程中作出必要的推断;监控——评价自己的理解程度并调整阅读策略。[⑦]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莫雷的合适的先行信息的在整体阅读中的激活更有利于实现先行信息的更快的通达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有关于梦想者—资助者、行动实施和文化交会的相关问题信息,而在课文中、后又加以对应正是对上述理论的体现。另外这些信息不管是北美洲大陆的航海发现还是世界地球村,都是生活中必须的思考的问题。从这点上说,文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而又为生活服务,综合起来个体的阅读有效性结构也更容易建立。

(2)“阅读理解”这个部分编著者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①哥伦布看到景色之后的反应是什么?

②根据哥伦布的叙述,为什么当他和船员们到达那些房屋的时候,里面空无一人? ③哥伦布打算在这个岛上停留多长时间?

这三个小问题,都围绕哥伦布这个探险者的视角展开:对景物对人物的感受是什么,对这次探险的时间的考虑。问题的设置中,只是角色的定位,并没有思想道德情感的倾向。比如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思想里,个体是要从属于集体的,我们会提倡“真”、“善”、“美”,对于探险者的利己的私心是一定要大加批判的,仿佛每个学生都必须是道德大一统下的安顺良民,设计的问题会直接指向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你应该具有的看法。美国的教程的问题设计,显然比我们的更开放和自由。

(3)“思考”分“解释”、“评价”、“应用”。如果说(2)只是对文本的个人主观概括理解,是观点的体现;那么(3)就是对文本相关问题的具体阐述需要用到的方法上的提示和应用,是方法的要求和应用。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问题设置:

解释:①你怎么判断岛上的美景给哥伦布留下了深刻印象?(证据支持)

②哥伦布选择送回西班牙的“样本”,最大的初衷是什么?(分析) ③根据哥伦布的叙述,第一次与当地人的相遇是怎样进行的?(概括)

评价:④如果哥伦布写作的目的是请求进一步的支持,那么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得如何?(做出你的判断)

应用:⑤如果这篇描述是由一名船员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假设)

⑥如果这篇描述是由一名观察到船员们活动的美洲当地人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假设)[⑧]

这样的格式我们会在什么地方看到?教师的备课资料或教案里。对于每个问题的方法的提示实际是一种目标要求。可以说,在课改的推动下,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的要求已经有了大的改进,即“我们从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分类,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各个纬度的学习水平和行为动词做了明确规定”,如“知识”中的“了解水平”提出了“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识别”等;“理解水平”提出了“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应用水平”提出了“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⑨]这些指标的提出,对于教学的具体落实当然非常好,但是这些东西一般都在教案里保存,或者上教师头脑中保存,学生到底明确多少就不太好说了。美国语文的问题设置,实际上是把远离学生的“教案”变成了就在你面前的“学案”。即使教师处理教材不是很合理、很完善,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照设置的问题自主自学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的目标。我们的教案很多时候是藏着掖着,而且不一定随改革而主动形成具体性的目标的表述,对比美国语文的课后问题的具体方法指标的设置,实在是汗颜!

(4)“文学聚焦”:

大部分的日志都是作为个人记录保存的,但是哥伦布却把他的美洲航海日志记入编年史,以便他的资助者,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查阅。

①根据你的理解,哥伦布为什么经常在见到事情时想到它们的金钱价值?

②在你看来,哥伦布试图表达的对美洲的印象是什么?

这个部分仍旧回到了原来的关于日志的辨证思维上,与前面的“文学聚焦”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是“你在阅读哥伦布日志的过程中,试着寻找他在为某些读者写作的证据”,后者是明确说明是为资助者查阅的。迈耶提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需要知道什么”的问题中,引用了阿普尔比(Applebee,1982)的观点,认为需要三种知识,即语言知识,如??语法规则;主题知识,如要传递的具体信息;读者知识,如潜在的阅读者的观点。[⑩]对不同的对象的写作,其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个思维小果就确切地落在了学生的学习网络中了。我们在教学中会更注重阅读教学,却不一定会有意识的将文体的理解和写作的理解较好的整合,这当然与教材的设计者的智慧有关,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受我们教育教学的学生有多少人确切的明白——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样的读者写什么样的文章呢?

2、作品累积:包括“点子库”、“微型写作课”。

很明显,现在开始要转入写作部分了。

(1)“点子库”有“写作”、“项目”两个部分构成。从“点子库”就可以明白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写作:船员日志;续写;比较日志(社会研究连线)

项目:(画)(岛上)地图;哥伦布纪念收集(制作剪贴簿)[11]

“写作”提供了不同的写作角度,也隐含了不同的读者,是对前面阅读思维小果的一个实践;“项目”主要是对哥伦布的航海行为的信息的更多收集,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多个内涵人物。

93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_点子库

(2)“微型写作课”

根据对写作者的口语记录分析,海斯和弗劳尔(Hayes & Flower,1980)认为写作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过程,即计划、转化和检查。①计划:包括从长时记忆中、从指定的作业及已有文献中寻找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来确立写作的计划。计划的三个子过程是生成、组织和目标设置。生成包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写作任务有关的信息。组织包括从提取的信息中选择最有用的,并列出写作计划。目标设置包括确立基本的标准,以指导写作计划的执行。②转化:即写出与上述计划相一致的文本,换言之,就是把文字写在纸上的活动。③检查:即利用阅读、编辑等子过程对文本进行修改。通过阅读活动找出文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编辑过程修改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一般是计划、转化由学生自己搞定,检查修改是老师搞定。而美国语文又是怎么做的呢?“微型写作课”包括“口头航海报告”、“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的说明”、“日志中的范例”、“构思”、“写稿”、“修改”。

口头航海报告:哥伦布能筹集到资金是因为他有能力使没见过他探险的大陆的人接受他的想法。假设你是哥伦布,口头做一篇报告,在回到欧洲时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的说明):为使你的听众分享你的经历,你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来说明纳入感官的细节,叙述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触摸到或闻到的东西。 日志中的范例:到处是高大茂盛的小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阴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没。

构思:想像哥伦布见到的自然风光,列出他可能碰到的热带风光、声音、触觉、气味和味道。

写稿:在描述这个岛的时候,尽可能纳入你最多的感官细节。通过细节来表现这一地区的富饶繁茂,而不是告诉你的听众它有多美丽。

修改:对你描述的每一个形象都加以细节来强化,在只有视觉和听觉的描述中加入嗅觉,考虑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触觉或味觉的描写。[12]

看看整个写作课中的流程:当口头航海报告时,学生不得不调动先前关于课文和关于哥伦布所得到的信息,并且注意到听众的需要即报告的现实要求,同时,学生在表达中会用一些措辞来表达,虽然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有一定区别,但同样是思维组织的结果,是有相通性的。写作前已经明确了写作的技巧重点,并且做了说明和例证。构思时明确写作的重点是富饶繁茂而不是美丽,再次提醒写作者要注意读者的问题。写作中提出细节如何强化。写作后进行修改,修改有具体的要求。

综合起来可以发现美国语文的微型写作课有如下特点:

①是一个完整的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

②每一个步骤有具体的指标。

③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以口头激活静态思维,促进书面的表达。课堂活动较多。

三、感慨与困惑

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也去解剖了一“篇”麻雀,对照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不由心生感慨:

1、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正视学生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去正视人的正常需要,而不仅仅是在道德一统关照下的抹去了个性的集体性人呢?

2、我们的教程什么时候也能把文学作为单独的一个系统,使阅读、写作不再和语言、语法打架?写作教学什么时候能 够完善?

3、我们的教科书什么时候也能更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呈现?

4、我们的教科书里什么时候也会出现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的学案?解放教师的背教参和猜考题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明确自己是行为的主宰和责任人?

细想下,也心生困惑:

1、在美国语文文学教程里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2、阅读教学里,朗诵是很一种很好的内化的方法,在美国语文教程里,似乎更多的是说,思维的辨证。

3、整套书一共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基本在5课以上,每一课有背景介绍、文学聚焦、文本选读、问题指南、作品累积等,使用的对象是12到18岁的中学生,不知道这7年里,教师是怎么安排他们的课时的呢?

遭遇陌生的教材,粗粗解读以期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其中必有不当之处,还望大方之家多多赐教。

[①]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序言).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

[②] 王穗苹,莫雷。篇章阅读中先行信息通达的若干影响因素。心理学报。2001,33(6):509—517

[③]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ywhs.net/jky/html/yzjy/200501/20070106/144.html

[④] 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19

[⑤]王栋生 。和学生一同读《药》。中学语文教学,2005第9期

[⑥]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21

[⑦]理查德·迈耶 著 姚海林 严文蕃等译校。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苏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P。86

[⑧]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21--22

[⑨]傅建明主编。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P。274

[⑩]理查德·迈耶 著 姚海林 严文蕃等译校。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苏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P。95

[11]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22--2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6651/32042598248.html

更多阅读

读《戴维斯王朝》 安东尼戴维斯

转【枯荣的日志】戴维斯双杀!——读《戴维斯王朝》2009-12-28Old Manriver,是美国30年代的一首老歌,老戴维斯喜欢这首歌,并改变歌词,大意为:“有人知道必有某事,却从无耐心静静流淌”晚上躺在床上,静静的读着印刷拙劣(没办法,原版难找了)的《戴

爱读《诗经南风歌》 挟恩不图报 南风歌

爱读《诗经 南风歌》借参加孙女儿美国硕士毕业典礼之机,偕老伴去美国走了一遭。耳闻目睹所及,真切触摸到实业兴邦、科技兴邦的威力与魅力。上世紀经济危机中沙漠里升起“白天像夜晚,夜晚像白天“梦幻般的拉斯维加斯以及为她提供了充足

读《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txt下载

追踪普希金诗魂——读《普希金诗选》笔记前言:此稿是几年前为一位朋友昌义编《普希金诗选》写导读时的读书笔记,当然没有什么新意,也谈不上有什么体会。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读翻译过来的诗的,我始终有一个偏见认为,将外国诗翻译过来,就如

声明:《美国语文中学版 93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_点子库》为网友街角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