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月牙读书
文字|小月
记住,回复“晚安”
读一段最暖心的语音
伴你入睡
生活在北京的,都对帝都的雾霾,因有余悸,雾霾围城之时,几米开外,看不清人脸,后面车看不清前面的车牌。
那天出去剪发,听两个洗头的妹子的一段对话,让我对老家与北京的区别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个妹子说:老家的天是蓝的,水是清的,晚上是能够看见星星的。
我问她,那你想回去吗?
她说,老家是好,可是太穷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出来了,出来还能涨很多的见识,人还是得在大的地方多呆呆。
另外一个妹子也说,是啊,我就是喜欢北京,热闹。在老家,换个男朋友,都有人说你作风不好,太落后。
是的,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优势,消费水平低,环境不会太差,起码不会像帝都一样的堵车,瓜果梨桃无公害(前提是自己种的)。
舒服吗?当然舒服。
可是人生这些就够了吗?
小地方给我们的是一个封闭的,老年化的,今天就可以看到退休后自己的人生。
精彩的人生应该是有趣,自由,充满未知的。
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想法,就是不想做批量生产的人。起码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这种想法是挺强烈的,这就叫少年轻狂。随着岁月的变化,大部分人都被磨平了棱角,呆在小地方就是最容易磨平棱角的方式。
小地方固然有他自己的美,不过对一个上进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弊病。
不自由,没有宽容。
求稳定,封闭,守旧,是小地方的一个玻璃罩,一切都是以面子为最重,表面上的风光,比实际更重要。在小地方,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托关系花钱找人进国企,或者考上了初级公务员,一个月拿着两三千的工资,父母感觉面子上非常荣光,因为孩子有了一个所谓稳定的工作。
任何的个性都被压制,任何对权威的挑战都被认为是叛逆,即使有叛逆精神创新精神的人,也慢慢的被这种无形的环境消磨。
思想不开放,道德绑架,窥私成风。生活就是一场表演,每个人都是没有作品的演员。
文化匮乏
人文精神的缺乏,文化环境的落后,社交圈子的局限。
以前有一部顾长卫拍的电影《立春》,里面爱唱歌剧的女主角就是最好的力争。
在小县城,看话剧,会有人说你装。因为没有过,所以也就不存在。
环境变成了一个火锅,慢慢的,下的菜,也给煮成了汤料。
酱缸文化,在小地方盛行。
无论能力高低,只看关系。
不论是非曲直,只看潜规则。
不分高下,只看你的背景。
奋斗,除了拼爹就是拼关系,时间浪费在后门里。
世界是反的。
反文艺,
反思想,
反知识。
态度好坏,比真相更重要。
犬儒主义横行,不仅自己不奋斗,反而愿意以过来人的身份嘲讽奋斗者。
产生了一种怪异的审美哲学。以粗鄙不堪为美德,以堕落无底线为常态,以无知为个性。
生活没有任何质感。
娱乐生活匮乏,除了麻将,就是喝酒,淘宝和围观大城市人的生活。
八卦成性,长舌妇遍地。
缺乏边界感。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怎么还不要孩子?
你家车啥牌子的?
你新买的房子多少钱一平,装修花了多少钱?
有对象了吗?
平庸小市民心态横行。
拜金主义,拜权主义。
不相信梦想,不相信才华
只相信钱是万能的,永远关注的都是:谁的官更大,谁的钱更多,气人有笑人无。
以上所有的例子,只要是在小地方生活过的都会心有感触。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的社会关系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宽容的环境中,任何人都是梦想的实现着。
在守旧的环境中,任何人都可能慢慢变成梦想的嘲笑者。
津巴多说情境的力量,就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规则也会随着变化,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跟着改变。
莫罗说:“我们都是自身情境的囚徒。”
如果你不想过一个毫无悬念的人生,不想梦想被磨灭,请不要呆在小城市。
去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那里肯定不都是鲜花,甚至会更加冷漠,更加功利,不过那里有最起码的自由。因为你自由,所以,长出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犯错了,那里有机会重来。
那里不一定有人会关注你的私生活,因为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奋斗,没空关注别人。
肯定有人会说,小地方也有人才啊,比如湖南湘潭某农民的儿子。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他是很早就走出大山,接受新教育,他的一切价值观人生观都不是在他那个小地方养成的。
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弊端,不过我还是认为,年轻人一定不要在小地方,要在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生活,我们才能更遵从我们的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