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责任心呢?顾名思义,责即负责,任即承担,心即意识。责任心有就是负责有承担的那种意识。通俗地说,责任心是指对人或事敢于承担、勇于负责的一种态度。可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大孩子并没有责任心。
如此,孩子的责任心是怎么弄丢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1、大包大揽,让孩子成为甩手掌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学校,孩子不是忘带了学习用品,就是打扫卫生只扫了一半就没了踪影;在家不是作业没做完就跑出去玩,就是床上、桌上乱成一堆忘了收拾。这不是记性不好,而是责任心不强。从小到大,衣食住行都有人负责,铅笔妈妈会削好,房间奶奶会整理好,孩子什么也不用管,只知道学习,吃饭、睡觉、玩耍。久而久之,父母的大包大揽,把孩子培养成了甩手掌柜。等到真正有需要孩子帮忙做点小事情时,他会说:“你没看我在忙吗?”当妈妈生病要他倒杯水时,他不耐烦地说:“你自己不会倒吗?”
有专家对135名4~5岁幼儿进行了一次情景测试,这些幼儿看见本班活动室门口掉落的图书、玩具,能主动捡起的仅有19人,只占14%!大多数孩子视而不见,有的从上面跨过去,有的绕过去,有的直接从上面踩过去,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捡,回答是:“不是我掉的。”“我不知道谁掉的!”
人是有多层次精神需要的,比如成功需要,求知需要,这是形成责任心的动力。不给孩子提供通向成功需要、求知需要的途径,就没有机会形成责任心。父母的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的代劳,过度的保护、关注等,实际上也剥夺了孩子的责任需要。
2、过于严厉,让孩子不敢承担责任
孩子犯了错误,做错了事,需要教导,需要批评,这样才能培养责任感。但是,凡事物极必反。批评也是双刃剑,用得不当会起反作用。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过度严厉,不允许犯错,如果一犯错,进行严厉批评、过度指责,甚至体罚,他就会觉得太痛苦了,他会发现负责任是件很痛苦的事,以至于削弱了孩子负责任的勇气。当记者柴静问药家鑫父母,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作出杀人的极端残忍行为时,药父反思说:“可能出了这么大的事他害怕了。因为小时候也是这样,平时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因为他知道,我是不允许他犯错的。”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药父是一个有家长制作用的专制型家长。从不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就害怕犯错,害怕看到犯错带来的后果,更害怕承担过失责任。有人说药家鑫是激情杀人,但我们却不认同,我们认为是情急之下童年经验模式的反应。
责任心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及早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1、自然后果法:让孩子敢承担后果
我们知道,孩子做错事要批评,要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批评有方,如何
承担责任也更有技巧。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承担做错了事带来的后果。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在院子里踢球,不小心把邻居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让他
赔钱。他回家向爸爸求助,爸爸说,既然你踢碎了玻璃,你就应该负责任,我不会为你赔偿,但我可以借钱给你。于是,里根通过送报纸、擦皮鞋,终于在一年后还清了借款。正是通过这件事使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案例】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会上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女儿上初中时,每天早晨起不来,结果他和他的夫人每天总要三番五次地喊。后来,他决定改变策略。他买了一个小闹钟给女儿,并告诉她,从第二天起不在喊她起床,迟到及由其引起的一切后果自己负责。果然,第二天女儿在闹钟的提醒下早早地起了床。
点评:孩子不改正坏习惯或不良行为,是因为有人为他承担了责任。让孩子勇于为自己担当不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的家长心太软,这种心软也是害。
等到孩子成长到某个时候,发现他一点责任心也没有的时候,再要求他有责任意识,需要他担负责任的时候,孩子却不情愿了。因为,对于从没学会负责任的人来说,责任,等同于需要付出代价、付出精力、付出汗水的一项任务。这时再教育教育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要在孩子小时候,就把“责任”一课好好给孩子上。把本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他,让孩子来承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狠心一点,坚持一下,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我们的坚持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
2、角色互换法:让孩子做深刻体验
现在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都是优裕的,舒适的,即使家庭条件不优裕,也
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少吃点苦,少受点罪。也正因为这样,孩子就更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发现自己的责任。我们不妨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不易,理解他人的情感。
【案例】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一位爸爸看到9岁的儿子花起零花钱大手大脚,就想了个办法,让他当家一个月,掌管那个月30天的家庭财政大权,同时负责基本的日常生活运作。父母和孩子互换角色,父母成了小孩子,孩子成了大人。父母每天要买什么东西,要向孩子请示,买回了什么东西,向孩子汇报并登记在账本上。家里做饭用的燃气用完了,孩子要打电话叫人把燃气瓶送到家;有客人来了孩子负责倒茶切水果,家务活由他给全家人安排,比如,妈妈做饭,爸爸拖地,他洗碗。眼看还有三天就当家到期了,孩子想放弃了,对爸爸说:“爸爸,当大人太辛苦了,太累了!就才三天了,就当我当家当完了吧!”可爸爸面带微笑坚定地说:“儿子,就还剩下三天了,再坚持一下吧!爸妈一年12个月都要当家啊!”孩子无奈,还得坚持。后来孩子把那个月当家的过程和感受写成了作文,被老师大加表扬,一时间成了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有的同学还说,我回家也要让爸爸妈妈让我当家一个月!

点评:一个从来不为家庭考虑的孩子,当了家,体验了生活的滋味;一个平时很少劳动的孩子,当了家,知道了做家务是一种义务;一个很少与社会接触的孩子,当了家,知道了要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样的角色互换,是把对换位思考的行动落实,让孩子能获得深刻的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生活就是责任。
【小技巧】角色扮演增强责任心
四五岁的幼儿很喜欢玩象征性游戏,象过家家,角色扮演换都可以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又能够从游戏中获得情感、责任心的提升。比如,孩子扮演妈妈照顾她喜爱的洋娃娃;由妈妈当病人,让孩子扮演护理人员照顾病人;由爸爸扮演小朋友,孩子扮演主人,当小朋友到主要家里来玩,把玩具扔得一地时,要劝止他,要给他讲道理。这些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平时体验不到的感受,情感和责任感。扮演活动由父母设计,可针对生活中孩子的不良习惯问题来设计。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图来源:百度)
【如果没有关注我们,请点击标题下面的“小学好教师”一键关注/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