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介绍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生活艰苦。但他却乐观向上,刻苦读书。他年少时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的时候,昼攻夜读,面对观望皇帝的众人,他没有随波逐流,只道:日后再见,也未必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时就已目光长远。做官后的范仲淹不辞辛劳为民治堰,整治学风,深得百姓爱戴。

范仲淹塑像

  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运鼎盛时期是他经晏殊推荐后任右司谏,上书言事无所畏惧,多次犯言直谏,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可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后来李元昊称帝谋反,他平定叛乱,驻守边陲立功,国家却因边防开支过于庞大而元气大伤。他就认真总结提出改革,还得到了皇帝的允许。但改革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勾结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说傅作义的坏话,致使范仲淹被贬为知州。被贬期间的范仲淹应滕子京邀约写下《岳阳楼记》。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终了。他一生忧国忧民,值得后世的人们尊敬与学习。

  范仲淹哪里人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那么,范仲淹哪里人呢?

范仲淹画像

  对于范仲淹哪里人这一问题,社会上存在三个版本。一版本说范仲淹是今江苏苏州人,主要依据是在今苏州还保存原来的范氏祖居遗跡。在古代的中国,家族是构成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而且同一姓氏大都是同一族人,也大都居住在一起。比如山东曲阜的孔氏一族,孔子之后两千余年孔家世代祖居与此。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就有了范仲淹是今苏州人这一版本。关于范仲淹哪里人的第二个版本则是说范仲淹是今河北正定县人。首先,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在真定府为官。而且范仲淹在《移苏州谢两府启》中自述:某生于唐虞。而唐虞在古代泛指河北。这些依据都指明范仲淹与河北正定有撇不清的关系,所以说范仲淹是河北正定县人仿佛也合乎情理。

  人们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就范仲淹哪里人这一问题,发现了第三个版本,即范仲淹是陕西人,这个版本始于上海辞海《唐宋词鉴赏辞典》,书中认为范仲淹先祖是陕西人。当然中国汉语中关于“哪里人”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多元的问题。既可问家族所居,亦可询自身所在,即可问出生地,也可指长期生活的地方。汉语的万千变化,仅从此问中就可略见一斑。因此,以古书上不同场景的只言片语来证明或证伪,都难以成为铁证。

推荐阅读范仲淹简介 讲述几个范仲淹的故事1/2 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北宋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介绍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特意为范仲淹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出自《宋名臣言行录》,讲述了范仲淹的励志故事。

欧阳修画像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主要讲述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胸有大志,把治理国家当作自己的责任。范仲淹在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母亲后来改嫁,此后家里非常贫困而没有依靠。他勤奋苦读,不分昼夜,晚上学习困了,就用凉水洗脸冲头,五年中,甚至没有脱过一次衣服便上床休息睡觉。他白天苦读甚至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直到太阳快下山才吃一点,仅仅吃粥以维持生活坚持读书。通过勤奋学习,他领悟到六经的深层含义,便立志造福于天下。在他做官以后,经常激动地谈论国事天下事,从而使人趁机说坏话以致被贬官。

  他艰苦磨练自己,从来不多吃肉,妻儿的吃穿总是自给自足。他经常讲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而快乐”,这句话出自于他写的《岳阳楼记》,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精神,成为了范仲淹的名言,一直为后人缅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简要记录了范仲淹勤学苦读、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造就了他做官清廉、关心民意、刚正不阿的形象,成为后人品学言行优秀的榜样,这篇文章被广泛运用到中学课本中,深得广大学生的感悟,使之成为中学生的楷模。

  范仲淹死后谥号

  谈到范仲淹死后谥号,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谥号。谥号是指人去世后,由后人给予其评价性的称呼。其字数长度不一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甚至二十来字,这要根据其官位而定。谥号最早出现在东亚古代国家,其国王、王子、大臣、皇后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性格修养,评价其优劣,并给予其一个富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一些受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邻国也在使用,但并非每个古代王国都采用谥号。

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死后谥号是文正,是在范仲淹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这个谥号很好的反映了范仲淹的伟大功绩和刚正不阿的形象。范仲淹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帅领,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改革运动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他制定的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部边境得到长期的稳定。

  他培养出大量的顶尖学者,为宋代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的理论和崇高的理想以及仁人道德,是中国文明的光辉,朱熹称他为史上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作为这样一名胸怀大志、刚正不阿的文人名将,朝廷将范仲淹死后谥号定为“文正”恰到好处,“文”字体现了范仲淹“经天纬地”的才能文略以及勤学好问的优良品德,“正”字,巧妙地反映出他不慕名利、正气凛然的气质。

推荐阅读范仲淹简介 讲述几个范仲淹的故事2/2 首页上一页1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0551/363585458850.html

更多阅读

范仲淹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卒后谥文正,后人习称范文正公,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去世,其母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改名朱说。稍长,知其家世,复其原来姓名,感泣辞母,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严先生祠堂记》赏析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赏析

原载:万家姓手机网 中华严氏手机网→ 更多严氏新闻资讯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约写于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时期。文章短小精悍,仅二百多字。主题明确,议论充分,节奏明快,感情充沛。它虽不似作者自己写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试卷

岳阳楼记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庆历五年,范仲淹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腾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

伤仲永作者简介 伤仲永 伤仲永-全文浏览,伤仲永-作者简介

《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卖油翁读后感100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

伤仲永读后感100字(一)如果,我有仲永一样的先天禀赋,哪怕只有一点,我也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即使没有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绝不会让弥足珍贵的“通悟”二字静静流失。这是最可怕的,庆幸的是它永远不会丧失在我身上,因为我没有拥

声明:《北宋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介绍》为网友木马在旋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