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生活老照片 东北农村生活老照片 老照片里的苏式“原味”生活

采花姑娘”忙碌的身影、山塘河里“淴河浴”的热闹、小巷深处姑苏人家的静谧……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的不仅仅是虎丘、山塘地区的历史人文积淀,更带给人们一份关于夏日的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的苏式“原味”生活 采摘茉莉花。




 山塘河里“淴河浴”。



  前倪家场26号居民大院。  (图片资料由虎丘街道提供)
      □苏报首席记者胡毓菁苏报通讯员陈巧新

  今年4月中旬起,姑苏区政协虎丘街道工委发起“虎丘·山塘印象”民俗老照片征集活动。两个半月的时间,共收到热心居民和摄影爱好者提供的老照片近百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的不仅仅是虎丘、山塘地区的历史人文积淀,更带给人们一份美好的回忆。日前,记者和街道工作人员一起,走近几位照片资料提供者,听他们讲述照片背后那一段段原汁原味的苏式夏日生活。

  “采花姑娘”的茉莉情缘

  讲述者:茶花村村民盛山英拍摄年代:1966年;拍摄地点:虎丘山麓南

  今年71岁的盛山英是虎丘山麓茶花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她提供的老照片上,三个年轻女子肩背采花篓,正在虎丘山下采摘盛开的茉莉花。她们劳动的青春身影在虎丘塔的映衬下定格在画面中。
东北农村生活老照片 东北农村生活老照片 老照片里的苏式“原味”生活
  盛山英清楚地记得,拍这张老照片的那一年,她只有21岁,拍摄的时间是当年的8月。她回忆说,当年,为展示农民劳动风采,生产队经常会接到拍照任务。每次拍照,队里总会找到长相清秀的盛山英等几个年轻姑娘当主角。“我记得拍这张照片时,茉莉花已开到第三茬了,花朵较少。为让画面好看一点,大家临时将十几盆花蕾稍多的茉莉聚拢在一起。”盛山英说,当时正在田间劳动的她还特地赶回家,换了一件平时舍不得穿的长袖新衬衫,然后和两个要好姐妹刘惠英、吴建新一起拍下这张照片。
  盛山英说,这张老照片的留存也颇为巧合。那一年,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全国农民风采展,她被借调去当工作人员。这张“采花姑娘”的照片也在展览上展出。巧的是,拍摄照片的摄影家在展会上认出了她,第二天将这张照片专门送给了她。就这样,这张照片在盛山英家珍藏了50年。虽然家中后来经历房屋翻修、搬迁,她始终把这张照片当宝贝一样珍藏。
  发黄的老照片带给盛山英的,不仅是对青春岁月的回想,还有对“虎丘三花”的记忆。“每年花期最盛之际,也是最为辛苦忙碌的日子,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采摘茉莉花、白兰花,到天黑还要到田地里摸着花盆检查,看是不是每盆花树都上了清水粪。”说到兴起,盛山英还做出了一个采花动作,“三个指头捏在一起,采花又快又多!”她兴奋地说。

  “淴河浴”带来的消夏情趣

  讲述者:山塘居民徐文高拍摄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拍摄地点:山塘街半塘铁路洋桥上

  夏日的夕阳下,一长列拖船行驶在山塘河里,顿时成为山塘人水中消夏的“流动舞台”。一群群原本在水中嬉戏、畅游的青少年,一起奋力朝着河中央的拖船游去。他们有的双臂吊住船尾,更有水性好的顽皮者,一个个争相攀爬至船上。快乐的身影成为夏日里的一道风景,不仅吸引了山塘河两岸的居民,也定格在了相机的镜头中。
  今年70岁的徐文高是个“老山塘”。他说,今年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时,感觉格外亲切,就立刻下载下来,作为资料提供给虎丘街道。“可惜一直没法联系上作者,否则真想好好和他聊聊老山塘过去的生活。”徐文高说,记忆中,儿时的夏天总是十分开心。“一块木板或一只废汽车轮胎往水中一泡,10岁左右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会了游泳。”他说,暑假里,小伙伴们一起赤膊爬梧桐树、钓鱼捉螃蜞摸螺蛳。到了傍晚,大家就跳进山塘河里游泳解暑热。
  徐文高说,“老苏州”习惯把跳到河里游泳称为“淴河浴”。“那时,山塘河里常常有船经过。那些'淴河浴’的小伙伴胆子大,凭着好水性用双臂吊住船尾,一路跟着船从青山绿水桥到星桥,然后再随其他船返回。”徐文高说,山塘河里“淴河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这一“老山塘”夏日休闲活动,曾给苏式生活带来很多的情趣。
  正是出于对山塘河独特的感情和热爱,这几年,徐文高不仅积极参与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作,成为“山塘活地图”,还先后编撰了《山塘钩沉录》《山塘古诗词》两本书籍。“书中表达的是我对于山塘母亲河深深的感恩之情。”徐文高说。

  老宅大院里的岁月静好

  讲述者:摄影家孙以樑拍摄年代:2004年;拍摄地点:前倪家场26号

  前倪家场26号,在山塘街的小巷深处。这是一户典型的苏式人家,落地长窗、水磨方砖、八仙桌、水缸……这些物件都是苏式生活的典型元素。而最令人瞩目的,是老屋客堂间半空中悬挂着的十多只竹篮,还有七八根排列整齐的竹竿……“这就是老山塘的人间烟火!”对老苏州人文民俗情有独钟的摄影家孙以樑,毫不犹豫地用他的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岁月静好。
  孙以樑说,他平日里最喜欢背着一台相机,行走在姑苏城的大街小巷。山塘老街的古朴、静美和淳朴民风,吸引着他一次又一次前去采风拍摄。他回忆说,当时,他走进前倪家场26号的这户人家,
  就感觉浓浓的“老苏州”生活气息迎面而来。在与这户主人闲聊家常后,他拍摄了包括这张照片在内的一组照片。“照片拍好后,还专门多冲印一套送到他们家。”孙以樑说。
  “十多年过去了,最近又去了一次前倪家场26号。”孙以樑说,这座百年老屋外貌格局基本未变。条石砌筑的外墙以及红漆大门,都见证了这些年老屋的变迁。闲聊时,屋里的女主人向孙以樑讲述了照片中关于竹篮的趣事——当时,老屋客堂间挂着的十多只竹篮只只有用:有放南北干货的,有放每天吃剩下的饭菜的,也有放新鲜蔬菜的。夏日里,穿堂风吹过,会带走室内的热气。这一只只悬挂在半空中的竹篮,就相当于一台台小冰箱了。
  岁月变迁,也给老屋带来了遗憾。因房屋破旧,前倪家场26号4年前进行了一次翻修。蛀空的落地长窗、破损的方砖在这次修缮中被弃用。所幸,老屋宽敞的客堂间还在,天井里的一棵桂花树也还是原来的样子。此外,老屋主人还在水缸里养了一缸金鱼,不时有金鱼浮在水面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使这个平日里静谧的老屋多了一丝生机……“这就是苏式生活最本真的状态。”孙以樑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751/726450820739.html

更多阅读

立足农村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素材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孩子们总认为作文难做,每到作文,不少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本人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多年,并从以下三方面进

30年前的丽江老照片 丽江老照片

发布时间:2011-3-18 12:30:14 作者: 点击数:5591981年,来自云南新闻图片社的一组老照片,记录了逢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之时,丽江县(当时还只是个县)的一些著名景点以及丽江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年的那个隆重的庆典场景,照片除了记录当

江青老照片 审判四人帮庭审细节

  这张照片应该是江青刚到延安时候拍摄的。世人都唾骂江青,但是你不能否认她确实是一个大美女,这张老照片即使在今天仍可以看出她的超凡气质。  当时的她,刚把名字从蓝苹改为江青。每次名字的变化,也标志着她生活环境的改变,就如同当

温度与生命阅读理解 老照片留住了更多生命的温度

     数十年收集老照片,出版《当历史可以观看》  “《老照片》把这些原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重新呈现在一个真正‘没有尊卑之别’的‘舞台’上:他们在演绎各自人生的同时,也交织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画卷。”谈

我收藏的太原老照片 老照片收藏店

老照片中有宝藏     老照片不仅是记载历史和生活瞬间的镜头,也是当下大众时尚的收藏品。上个世纪末,国内某出版社从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资料中挖掘出《老照片》丛书,一经问世就风靡全国。随后,《百年老照片》、《知青老照片》、《红

声明:《东北农村生活老照片 东北农村生活老照片 老照片里的苏式“原味”生活》为网友瘋釨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