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第4天啦!
有童鞋给小编留言,说还是看不懂这个大会到底要干啥,各位大咖们聚在一起想争论啥,只看见专业名词满天飞,不明觉厉。
bie急,小编特意为童鞋们梳理了八大关键词,看完你就知道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1994年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签署该《公约》的国家被称为缔约方,从1995年起,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会议,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第21次缔约方大会,这次会议可能关系到未来数十年地球的健康。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目的是为了评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第一次会议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举行,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第21次大会,于当地时间11月30上午在布尔歇展览中心开始举行,约150个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活动。
《京都议定书》是首个规定了发达国家量化减排指标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而即将达成的巴黎气候协议或将采取更灵活的“核心协议”+“辅助决定与承诺”的框架。与《京都议定书不同,在该框架下法律约束力相对较弱,但气候行动能覆盖更大的范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先知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巴黎气候大会的分歧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体现,并延伸到具体的落实。
继2014年11月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之后,中美再次于2015年9月签订《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此次联合声明具体列出了中美两国在巴黎气候谈判若干问题上的共识和2014年11月以来中美两国已经或即将采取的节能减排行动。这有助于为巴黎气候谈判营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氛围。
在中法发表的声明中,两国元首将气候变化描述为“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双方强调应确保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项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以公平为基础并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预期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是各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是预计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的气候协议的组成部分。今年6月30日,中国正式公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了中国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确定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新目标。
巴黎气候大会的核心是:抑制或控制碳排放,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后,达成一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协定,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广播网、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网、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中国环境报、和讯网、搜狐网等)
看完八大关键词,是不是对气候变化大会多了几分了解呢?
来参与一个有关气候变化的小调查吧~

相关阅读:
雾霾消散倒计时 | 奔跑吧,冷空气!
听说,雾霾天,人人都是小公举?
我想和你聊会儿“天”
一个女神经眼中的气候变化大会
全球变暖,你家气温升高了几度?
冷空气很忙 | 吹散北京雾霾 增强东北降雪
登陆新浪微博,参与#2015巴黎气候大会#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