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颤患者超过800万人,和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高5倍,而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房颤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年有一半的房颤患者会脑卒中。仅有不到1/5的中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霍勇强调,抗凝治疗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临床指南的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在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临床试验验证,较华法林相比,显著降低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事件;显著降低重要器官出血、颅内出血、致死性出血;更重要的是:利伐沙班口服,一日一次,这对于需要长期持续用药来说至关重要。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表示,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的基石,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快速起效、使用简便,无需注射,不仅能够快速治疗,而且在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复发方面,为患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乱颤”的心,颤出中风
“正常的心脏是有规律地跳动,房颤时心跳会加速,并且没有规律、乱了节奏一样地运作。”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兰表示,房颤患者每分钟颤动的频率可高达300~600次。“这种‘乱颤’会令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使得血液在心房处流动不畅,从而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被冲进脑部,会导致脑中风。”
如此频繁不规则地跳动,必然会带来不适。郭兰表示,发生房颤时,患者常常会感到心跳紊乱或心跳加快,有些患者还会常常感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
药物抗凝,监测效果是重点
房颤易形成血栓,导致中风,因此,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就很关键,其中药物抗凝治疗是比较有效预防中风的方法之一。郭兰介绍,房颤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因此要使用作用于凝血因子的抗凝药。“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达到68%以上,是目前公认的比较有效且常用的抗凝药物。”

郭兰表示,使用华法林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过量使用也会带来出血的风险,因此,华法林的抗凝监控是让药物正确发挥预防中风作用的关键。“华法林抗凝治疗需要定期检测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一个月监测一次,若病情不稳定,一周至少要监测一次。”郭兰称。
此外,每次的抗凝结果要跟上一次做出比较,因为抗凝结果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饮食习惯、药物、温度等。郭兰介绍,饮食上,含维生素K多的食物会影响药物效果,但只有在严重偏食下才会有影响;药物方面,若同时服用一些心血管的抗凝药物,会影响凝血系统,这类患者服用华法林之前要告知医生服药情况。
射频消融,可治愈房颤
“药物抗凝是把双刃剑,很多患者或许不愿尝试,而射频消融技术的发明,使得房颤成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薛玉梅表示,射频消融技术预防中风的有效率高达80%,若是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成功率甚至达到90%左右,但部分患者需要2~3次消融。
薛玉梅介绍,射频消融是通过电能转化为热能的方式,消融肺静脉周围的左心房和肺静脉交界处,因为这里多数是产生房颤的“根据地”,把“根据地”消融掉,心就不会乱颤了。虽然射频消融可治愈房颤,其有效率也很高,但也有一部分房颤患者是不适宜做射频消融的,例如瓣膜病、严重的心肌疾病等,或房颤持续了10~20年,心房已经很大或已经纤维化,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就会很低,也不适宜做。
封堵“左心耳”,让血栓无处藏
药物抗凝、射频消融是房颤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法,而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发展,一种新型的微创方法加入了治疗房颤的“队列”当中—封堵“左心耳”。薛玉梅介绍,左心耳是左心房处一个像耳朵的结构,这里的血流速度慢,房颤患者就会流得更慢,左心耳处易形成血栓,90%的房颤患者的血栓在左心耳处聚集。因此,把左心耳处切掉或封堵,就不容易有血栓了。“封堵左心耳是通过微创植入网状的器械封堵住心耳,内皮细胞会长在器械的表面,使得心耳与外界没有了接触,血栓就形成不了了,从而有效预防中风。”
延伸阅读:中国房颤日 房颤患者需警惕卒中风险重庆有40万房颤病人 患上中风概率高5倍一顿“大酒”喝出了房颤 应尽早做射频消融治疗专家指出房颤患者要重视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请评估你的脑中风风险房颤治疗存在种族与性别差异
爱华网



